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叩问“皇甫平”与中国改革的八个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10:05 云南日报

  “21世纪兴云讲坛”第一讲将在昆明翠湖宾馆金色大厅隆重开讲,“皇甫平”——周瑞金先生将以《改革三十年》为讲坛开题。

  “皇甫平”系列评论曾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加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关于其评论发表的具体情况及其背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对“皇甫平”本人的情况也所知不多。本报为此特别整理出关于“皇甫平”的8个问题,帮助读者梳理这段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皇甫平”关于《改革三十年》演讲的内容。

  问题一:“皇甫平”是谁?

  “皇甫平”是一个笔名,严格地说,它代表了一个集体。1991年初,上海《解放日报》连续发表4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在改革开放关键时刻,大胆提出去除“姓社姓资”的评判,发展市场经济,鼓动深化改革,这在全国引起极大争锋,并引发了关于改革的第二次大讨论。“皇甫平”系列评论不止一个作者,时任上海《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是该系列评论的主要组织者。

  问题二:“皇甫平”有何涵义?

  许多人把“皇甫平”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但周瑞金后来的解释是,“皇”,按照他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甫”,不念“浦”,而读“辅”,取有辅佐之意。“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涵义。

  问题三:“皇甫平”系列评论是怎么回事?

  “12年一个轮回。”这是“皇甫平”在1991年2月15日,也就是农历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开笔句子。文章题目就与一段时间以来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这篇不长的评论,冲破全国对改革开放欲言又止的压抑,以极大的激情鲜明地歌唱改革,鼓动改革。

  紧接着,《解放日报》在当年3月2日发表“皇甫平”系列评论之二《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3月22日,第三篇文章又见诸报端,题目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4月22日,“皇甫平”压轴之作《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见报。“皇甫平”所写的4篇文章,犀利破除“新的思想僵滞”,冲破囿于姓“社”姓“资”的诘难,大胆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吹响了掀动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潮的号角。

  评论文章实际上表达了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刻的讲话精神,引起各方面的注目。

  问题四:“皇甫平”系列评论发表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动,中国改革面临着“向何处去”的现实课题。1990年,东欧剧变,柏林墙被推倒,两个德国统一;波兰、罗马尼亚政局变动。1991年底,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发生剧变,苏联共产党解散,联盟解体。

  周瑞金此前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国内有一种思想认为,“苏东事件”是“改革引起”的。他们以为,改革开放必然会导致中国社会滑向资本主义,甚至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认为改革开放就是在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由此,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疑问和诘难,对每一项改革开放的措施都要“问一问是姓社还是姓资”。有“理论家”公然在报上提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还是资本主义的改革?

  周瑞金认为,用“姓社姓资”来提问,目的是对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予以重新评价。“问一问姓社姓资”的核心,就是要彻底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事业。

  问题五:“皇甫平”系列评论是否有高层授意?

  周瑞金表示,海外媒体对“皇甫平”系列评论背景的诸多猜测并不准确,“其实背景并不复杂”。1990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会议集中提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问题。根据小平同志在七中全会前夕的谈话精神,江泽民总书记在开幕式上重申,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政策,“即使冒点风险,也值得干”。

  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小平同志到上海过春节。他视察工厂、参观企业、听取有关浦东开发的汇报之后,发表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讲话。他强调说:“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党还要讲几十年。光我一个人讲还不够,我们党要讲话,要讲几十年”,“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

  “小平同志的讲话很有针对性,是有意识地就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问题作一番新的鼓动,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小平同志的最新指示精神。”于是,《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找来了评论部的凌河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共同商量,决定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实践、宣传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新思想的文章,开篇就是大年初一发表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问题六:“皇甫平”系列评论发表后的反响如何?

  “皇甫平”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反响强烈。文章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说这是“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开放春风”。但是,除了当年4月新华社《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公开表示称赞外,其他媒体大多沉默不言。少数报纸、杂志集中火力攻击、批判,甚至谩骂,也有一些有名气的“理论家”用大帽子压人、唬人。

  问题七:为何说“皇甫平”评论成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前奏?

  1991年“皇甫平”评论引发的思想交锋,将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邓小平同志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了这场交锋,并于1992年春出山。1月18日至2月21日,小平同志以88岁高龄南巡,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他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决了“姓社姓资”的困扰,并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针对思想交锋中暴露出的问题,邓小平用这样的话语定了调子: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问题八:“皇甫平”后来又做了些什么?

  时隔15年之后的2006年1月23日,周瑞金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财经》杂志发表文章《改革不可动摇》。文章认为:“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国内矛盾凸显期与国外摩擦多发期的交织,社会上出现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他们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上纲为崇奉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恶果,加以批判和否定,似乎又面临一轮改革‘姓社姓资’争论的轮回。”文章发表后再次受到各界关注,引发新一轮关于改革问题的争论。

  2006年3月,中央高层就改革问题做出鲜明表态:“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