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郑州户籍新政折射教育困局 户籍改革需整体推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14:30 新华网
郑州户口政策放开后,大量外地孩子为了到城市上学办理户口迁转,个别“户主”只有8岁。 生源爆满成为近年来郑州市各中小学的普遍现象,有的班学生人数高达90多个。一些学校操场站不下全体学生,竟然在做课间操时实行每周一、三、五和二、四分班轮流做操制度。一些学校的学生下课上厕所,竟然还要排长队。 这种“爆棚”始于从2001年开始实行并在2003年“全面放开”的郑州市户籍改革。郑州当年的“户籍新政”一开始放得很宽,用公安部门的话讲,基本“磨平了”城市入户的门槛,不仅投资置业、买房、直系亲属投靠等条件可以入户,就连投亲靠友都可以入户。交4元钱,5分钟就可以迁入一个户口,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全国各地户改政策最宽的。 没曾想许多人迁入户口的第一目标就是城市的学校资源。放宽户口准入后,郑州市的教育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捉襟见肘的教育投入及其运转体系面对快速而庞大的人口增长浪潮,显现诸多不适应症。相关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城市教育如何适应全面推进户籍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情况,已成为郑州市乃至全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 迅猛增长的生源重压 郑州市相关负责同志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承认,当初进行户籍新政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大量群众是冲着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而迁移户口。在广大进城农民心中,再差的城镇学校也比农村的学校强。户口政策放开后,许多群众单纯为了孩子上学而纷纷入户,有的时候要办户口迁转的全是孩子,还有个别“户主”只有8岁。 据郑州市公安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11月至2005年4月转户38万多人,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学龄前儿童就达10万多人,有人为了让孩子进入郑州市比较理想的学校,把户口“空挂”在亲友的户籍簿上,还有一部分居民学生设法将户口迁往目标学校所在地段。 迅猛增长的生源,让郑州市教育部门措手不及,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市区中小学校入学难,一度成为这个城市的焦点问题。来自郑州市教育局的数字表明,截至目前,郑州市各中小学校每个班平均学生仍在70人以上。 纬四路小学张秀芳校长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一到开学时节,学校面对蜂拥而至的生源就特别为难,真想请家长到学校去看哪里还能摆一张桌子。老师编制严重不足,不能按师生比配老师,只能按班额配老师,可是一个班超过七八十人,比合理的师生比高出一倍。没法扩班、扩校,只能以牺牲老师工作量“硬撑”。这样的现状对于目前国家推行的新课改设置已不能适应。小学体育课都不敢开满,因为要是全都上体育课,操场都站不下。1年级学生就没有集体做过一次广播操,一星期分一、三、五和二、四岔开做。巨大的生源压力让学校苦不堪言。 目前郑州市还放开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限制,加上新增户籍人口的学生,几年间增长生源近20万。《瞭望》新闻周刊在调查中发现,郑州市学校建设却远远滞后于生源的发展,2004年以前的6年时间里,未建1所小学。大部分新建住宅区配套建设也长期没有很好落实。因此,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城区教育资源急剧短缺是必然的。 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局许士柯副局长介绍,金水区是郑州市中心城区,省直机关集中于此,城区人口60万,外来务工人员30万。2003年,9所外来工学校的7000多名学生一次性分流到各个公办学校上学。很多学校撑破了也装不下这么多人,只好办了分校,其中1200多名学生是花钱租用校舍安置的,房租、教师工资等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其中租校舍就花了500万元。有的学校新增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三十,最高的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紧急启动应急机制 面对学生入学难的困局,郑州市协调9部门联合行动,启动应急机制,采取多项措施破解难题,主要包括:教育部门决定将城市新增学龄人口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应收尽收都落实到公办学校;公安部门提供适龄儿童的具体数字,然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纳入普九计划,发改委纳入城市社会发展计划,城建计划将教育优先安排,规划部门将小区建设与学校建设同步规划;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向教育部门倾斜,编办合理制定教师编制;劳动保障部门禁止童工,予以监督;物价部门严格收费标准,收费一视同仁,只要到指定安排的学校,免收借读费。 学生是进来了,代价却是班额猛增。以金水区内26所学校为例,平均班额80人以上的就有5所,70~79人的7所,60~69人的5所,剩下的学校平均班额也都在50人以上。2006年金水区一年级新生平均班额72人。金水区1996年普九时一届学生通常为5000人,2006年一届学生就是12000人,配备的教学器材根本不够。 那么建新学校就成了惟一的选择,《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郑州市政府已将中小学建设列入2005年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中仅次于再就业工作的第二件大事,并力争要持续三到五年,加大力度投入教育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郑州市教育资源不足问题。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郭金汉介绍,2005年,郑州市新建了22所中小学,“十一五”期间还要再建75所中小学,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郑州市中原区教育局教育科赵全福科长介绍说,虽然政府加快建校步伐,但教育资源短缺一时还不能根本缓解,新学校建成,一招生就超员。一个年级6个班,报名的超过8个班。还是供不应求。但为了确保孩子上学,他们加强了过渡性措施。对于新增学生,设立专门的报名点,汇总后再统筹安排到哪个学校。就近指定安排的学校必须接收学生,生源已饱和的学校,能接收多少就接收多少,剩下的再调剂。 需要与教育资源配置同步 相关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郑州市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但出现教育困局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拿教育配套来说,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保持与教育资源规划与配置的同步性。 普遍的问题是,全国各地的城市教育发展与户籍改革衔接并不紧密。对于教育人口的发展趋势缺乏准确的预测和分析应对。还有一些城市偏重于房地产开发、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教育。这都是导致户籍改革与教育发展相冲突的原因所在。 郑州市教育局发展计划法规处处长张书灿等分析预测,郑州市已确定到2020年以前,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市区人口达到500万左右。按照这一目标和目前的人口情况,可推算出每年市区人口的平均增幅为13万多人,到2010年市区人口将达到364万多人。再根据目前郑州市区小学、初中和高中段在校生的情况推算,“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市区平均每年至少需要新建学校15所,才能满足教育需求。 建设更多的学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面临资金的制约,钱从哪里来?一方面,要靠政府部门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有关专家认为,要处理好房地产开发与教育配套的关系问题,要让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早在1994年,郑州市政府就规定:旧城区改建住宅小区,要按照核定的新增住户,由有关部门对就近的中小学确定扩建计划,由开发部门出资对学校进行扩建,建成后移交所在学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应同步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由于缺乏监管,这些规定十年来几乎得不到兑现。新建的住宅小区很少分摊学校改建、扩建的成本,也很少建校。大多数房产商只在图纸上留出教育用地,有的建成了学校也不交给政府管理。 郑州市最繁华、人口较集中的行政区金水区,有80多家规模较大的新居民小区,除了两、三个小区外,绝大多数小区都没建学校。建校的小区按规定应把学校交给政府管理,但他们大多自己经营,办成了高收费学校。大部分小区业主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仍将孩子送到公办学校就读。 这种困惑在一些学校演变成冲突和对立。郑州市北环文化绿城学校所在小区有上万套住宅,学校收费高引发家长上访,教育主管部门责令其开设“义务班”,结果这家学校搞起了“一校两制”,做校服、加中餐、搞活动都不给义务班,名堂很多,使得义务班的学生处处受歧视。家长们还是不满意。 相关专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这种状况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政策规定仍然不明晰:一、应该明确规定并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教育设施的配套,并且作为政府把土地出让给房地产企业时的“硬条件”;二、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学校,一次性移交给政府管理的,则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以对企业行为进行鼓励和引导;三、对于由企业自己管理经营的民办学校,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督其良性运行和发展。 专家认为,郑州市放宽户口准入带来的教育困局告诉我们,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单纯城市人口扩容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进行综合设计,整体推进。(记者 程红根 黄会清) 来源:瞭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