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长期搞城管落下“心病”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8:34 扬子晚报

  去年一年,常州市的城管队员因遭暴力抗法受伤的事件有100多起。如何改善城管执法的被动局面、构建良好的执法环境?上周末,常州城管局特地聘请知名心理学博士坐堂,首次为近600名城管人员上了一堂“心理课”,从心理学角度来剖析和纠正城管人员在执法中产生的诸多不良心理问题,以完善城管队员的心理素养,达到文明执法,避免执法陷入“吃力不讨好”的恶性循环。

  执法难引发“心理困惑”

  常州市城管局工作人员小陈告诉记者,在执法中遇到好多事情让他们头痛不已。如许多外地无证摊贩,他们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跑得快,城管就拿自己没办法,等城管队员离开后,他们又会回到原地设摊,与执法队员搞“游击战”、“麻雀战”等,这让许多执法队员既无奈也很窝火,又特别希望能够“快刀斩乱麻”,彻底根除违章。在这种心态下执法,有时难免简单粗暴。

  城管队员小黄也感触颇深地告诉记者,他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被录用到城管局工作的。从2003年到2005年,他一直在基层一线执法,“刚开始真的很郁闷,朋友知道我是城管时,就会问我‘是不是水果吃不完’之类的问题,其实我们没收的东西都记录在案,捐赠给一些福利院。而且老百姓一听说我们是城管,很多时候都会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瞧我们。只要城管和商贩发生纠纷,老百姓就会情不自禁地指责我们。”小黄说,刚开始看到网上有攻击城管的文章,自己也会回复解释,可时间长了自己也已疲于此,感到无所谓了。小黄表示,他这种感觉许多城管队员也都有。

  “别人放假时我们最忙,可许多上街的市民都会带有成见看我们,每次看到这种目光,我们就感觉特难受。”天宁区城管执法支队的小张无奈地对记者说,很多本地无证设摊人员通常通过“展示”弱势地位,博取周围人的同情与支持,给执法管理带来难度。这些违法人员一旦受到查处后有时会歪曲事实,四处“喊冤”,不明是非的市民往往都会站在这些“弱势”群体一边,对城管工作随意批评、指责。“这种处境真令人尴尬。”

  针对队员们的这些困惑,常州市城管局近日特地组织了一次心理座谈会,会上,江苏技师院心理教育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崔教授与十多名队员交谈后发现,很多队员对待工作已产生一些消极、厌倦、缺乏成就感等心理障碍,有些队员甚至谈到执法时情绪十分激动。心理专家就队员们以上几种心理感觉一一作了剖析和疏导,不少城管队员感到茅塞顿开,窝在心头的“结”被打开了。人也觉得轻松、自信多了。

  五种不良心理需疏导

  崔教授分析,城管在执法工作中,主要出现矛盾、急躁、消极、自卑和胆怯等心理障碍,这些不良心理已给城管执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譬如说,有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一方面对违章者的行为感到厌恶,另一方面又看到其生活艰辛,认为他们是生活在低层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两种心情的碰撞让他们产生了矛盾心理,因而在执法中有时会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有时甚至对违章现象视而不见,未能依法办事、公正执法、严格执法。”

  崔教授告诉记者,还有些执法人员出于对违章行为的憎恶,面对违章行为时急于查处,往往容易出现执法偏差,或者在执法过程中方法简单,缺乏耐心,态度生硬,粗暴对待违章者,甚至不按法定程序办案。这是典型的急躁心理。

  “更严重的是执法人员中有些会出现消极心理。”崔教授认为,这种心理主要是由于其执法工作未能被群众和媒体认可,甚至遭到非议、误解、批评和无端的指责。“平时所做的工作不但得不到群众的肯定,反而要受到责骂,他们感到委屈和不解。于是工作消极怠慢,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崔教授说,一旦产生这种心理,执法队员对城市管理工作便失去信心,缺乏热情,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很容易影响其他队员,削弱整个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另外,城管队员中自卑和胆怯心理也比较普遍,崔教授认为,自卑感主要是执法队员因自己的身份和所从事的工作没有被尊重、没有被社会所肯定而产生的心态。而胆怯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城管所管理对象文化水平和素质偏低、成分复杂,无固定住所,尤其是流动摊贩,有些甚至是“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无赖。在执法过程中,个别执法队员因担心少数违章者蛮性难改,而不敢对其实施教育和处罚,怕遭到打击和报复,尤其是曾有类似经历的队员,他们的心理负担就更为明显。“其实城管执法人员也是心理弱势群体,外人常常无法理解他们的工作。他们即使遇到困惑也无处宣泄,日积月累,终究造成心理疾病,因此,帮助他们解决不良心理应该是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崔教授说。

  

长期搞城管落下“心病”重重

  城管队员在清理占道经营。

  

长期搞城管落下“心病”重重

  心理专家现场为队员心理减压。

  ■专题评说

  执法者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城管队员在日常管理与执法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基层违法者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对立面。近几年来,各地围绕着城管执法纠纷和矛盾的话题不断,城管队员一度被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城管队员在与百姓接触过程中,似乎始终难以摆脱“被打”或者“打人”的怪圈,有些事件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使得执法人员的心理“抗压”能力走向了极限。常州市城管局开展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咨询室的举措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意义。

  当然,执法者还包括公安、工商、交通、税务等部门的执法人员,他们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工作中存在烦躁、厌倦情绪,长期下去,执法者的亚健康心理将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专家还认为,如不及时疏导执法者心理会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时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据了解,在美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基层一线的执法人员都要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矫正工作。因为执法者工作的对象是违法者,是社会的阴暗面,只有执法人员有了健康的心理,执法手段才能更加人性化、法制化。所谓的城管与无照小贩之间的冲突才能避免,也才能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下,关注执法主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掌握城市管理的心理艺术也显得尤为重要。撰稿沈家文张斌胡林肖蔚摄影家文肖蔚策划杨志敏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