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中国开启第19航次大洋科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0:02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新华社青岛1月8日电(记者卫敏丽)8日9时30分许,伴随着雄壮的军乐,周身披挂着彩旗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冲破淡淡的海雾,缓缓离开青岛团岛码头,远赴蓝色神秘的大洋深处,开始执行中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

  作为中国开展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1995年处女航至今,已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9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此前,据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本航次科考的主要任务是以2005年中国首次环球科考的成果为基础,开展海底热液系统的资源探查及相关的科学与环境调查;同时继续对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其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调查。考察区域将涉及西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部分海域。

  陶春辉说,热液活动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是重要的海底金属矿产,热液区生物也为研究地球生命现象开辟了新的领域。在中国首次环球科考中,科学家们对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的重点海域进行了热液硫化物相关项目的调查,在三大洋中脊分别获取了宝贵的海底热液区岩石、硫化物烟囱和生物样品及大量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东太平洋海隆和印度洋中脊发现了新的热液异常区。

  “目前全球海底已发现了150多个热液活动区域,但其中尚没有中国人的贡献。”陶春辉表示,首次环球科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希望此次能找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和异常区,取得地质、生物、环境样品和资料,努力填补中国海洋底热液活动区发现的空白。

  据了解,中国的大洋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以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1984年开始着手制定大洋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并开始部署相关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工作。同时,在深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深海勘查、深海矿物开采、运载和冶炼等高技术平台,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高新技术装备在大洋考察中得到了实际运用,已开始走向成熟阶段。

  按照计划,本航次共分6个航段,首席科学家和船长都将实行轮换,考察时间预计220天,至今年8月15日结束。

  中国大洋科考首次有了“女首席”

  新华社青岛1月8日电(记者卫敏丽)“大洋一号”远洋考察船8日在此间起航,执行中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在历时220天、六个航段的考察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喜球将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航”第三航段的科学考察工作。

  “这是我国数十年大洋科考史上首次出现‘女首席’。”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利民说。

  大洋考察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由于这次大洋考察时间较长,不同航段科考重点不同,将分别由陶春辉等多位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

  韩喜球说:“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

  1969年出生、第六次出海考察的韩喜球将在春节前中途上船,“二、三月份是印度洋海况最好的时候,第三航段主要在印度洋,主要目标是海底的热液硫化物。”她说。

  俗称“黑烟囱”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是一种含有铜、锌、铅、金、银等多种元素的重要矿产资源。它是由海水侵入海底裂缝,受地壳深处热源加热,溶解地壳内的多种金属化合物,再从洋底喷出的烟雾状喷发物冷凝而成的。人们还在“黑烟囱”附近发现了生命的存在。由于和海底矿藏、生命起源相关,海底“黑烟囱”近年来一直是发达国家研究的前沿领域。

  2005年4月至2006年初,中国实施了首次大洋环球科考,科学家们对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的重点海域进行了热液硫化物相关项目的调查,在三大洋洋中脊分别获取了宝贵的海底热液区岩石、硫化物烟囱和生物样品及大量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东太平洋海隆和印度洋中脊发现了新的热液异常区,并首次在数千米深的印度洋海底“捕获”了海底热液硫化物——“黑烟囱”。然而尽管如此,由于我国海底“黑烟囱”样品数量很少,相关研究仍然受到限制。

  “19航次将先赴西南印度洋海域,深入开展海底热液系统的资源探查及相关的科学与环境调查。”张利民说。

  “希望到时候能找到海底的热液硫化物,给全国人民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韩喜球说。

  中国大洋考察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此前,中国大洋考察的18个航次均是由男性科研人员担任首席科学家。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李晓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