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预言:网民集体逃亡到国外博客网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2:38 新周刊

  当人们开始感受到网络的痛苦、攻击性和破坏性,当实名制和版权引起纷争,从现行网络中逃亡的预言便应运而生。

  文/李俊

  当2006年,专家和业内人士还在小范围内议论Web2.0的未来走向及难以预期的商业前景时,Web2.0最活跃的形态之一的博客却在这一年里发展得如火如荼——尽管大多数博主未必了解他们使用的博客与网页浏览在技术上有多大的不同。普通网民感受到的和真正在乎的,是越来越宽带的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自由。

  自由是价值的保证。只要看一看2006年重要的网络事件,无论是胡戈凭一部视频短片“馒头”引发的恶搞风潮、女秘书瑞贝卡通过群发电子邮件扳倒某外企总裁的绝地反击、众多网友依靠“人肉搜索”缉拿“虐猫事主”的网络追凶,还是被好事者翻找出来的“梨花体”所牵扯出的诗歌关注等等,都在背后应和着社会普遍的情感或者心理需求。

  更重要的是,正如商品的自由交换是传统市场经济的根基,寄托于互联网技术之上的信息和意见的自由交换,则是现时代五花八门的新经济样式层出不穷的根本基础。我们甚至不必讨论这种自由的具体好处,就像人们不必列举阳光和空气的用途。

  预言之一:

  实名制搞不定网络

  关于2007年的网络预言就不可能绕开“博客实名制”(甚至更进一步的“网络实名制”)的话题。“实名制”会不会在这一年里由政府主管部门强制推出?虚拟世界的实名制会不会因为现实世界的利益阻碍和网民的声讨抵制以及博主们的用脚投票而最终搁浅?

  不妨参详一下两条2006年年底新闻透露出的信息。一条是12月20日新浪高调宣布开通“播客”,再度挟门户大网之资源优势抢滩Web2.0;另一条是12月18日北京市东城法院一审宣判女演员(胡)肖琼因在其新浪博客中指责电视剧导演杨义巢“以性换角色”构成名誉侵权,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两条新闻,前者代表的是经济主体所作出的主动的市场选择,后者则代表了现行法律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行为制约。

  这让我们想到了“堵”与“疏”的古老话题。篱笆永远跟不上新经济的流动。当约束方还在考虑给博客设立沟坎时,更为自由流动的播客便已经登场了。相比方块的抽象文字,音频与视频则具象而真实。2007年将是播客大行其道的井喷之年,它一方面将增加信息传播的“确实性”,另一方面将更加带来信息的“娱乐性”,隐蔽拍摄以及恶搞将吸引更多的眼球。信息监管部门将因此更加确信“实名制”的必要,可以想见,与此相对的是“实名制”对播客的生产和传播会有更致命的杀伤。

  另一方面,“博客实名制”的可操作性值得怀疑。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就认为其不具备可操作性。“如果一个博客网站,每天注册人数有10000人,依靠传统方式认证这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网民申请,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全部员工投入这个工作也完不成。即使不考虑可操作性,就考虑完成一个实名认证的成本,就以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某种身份证认证服务的价格,大约是一个用户5元钱,那么这个博客网站每天的认证成本就是50000元。”他认为这只能导致网民集体逃亡到国外的博客网站上安家。

  个人信息安全是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博客的真实资料究竟应该交给谁?这意味着一旦信息泄露,责任方在谁。因此,这就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出台《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博客实名制后个人信息不被滥用将成问题。

  预言之二:

  版权搞不定网络

  早就有人指出博客实行实名制完全是“药不对症”。实名制最大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行为人的身份,以保证能够追究到行为人的责任。可是目前博客所产生的问题并不主要在于博客主的身份难以确定。经过总结,目前所发生的各类围绕博客的纠纷中,版权纠纷占绝大部分。而版权纠纷,以实名制来确定博客身份对维护版权没有任何价值。目前所发生的各类博客名誉权纠纷中,博客的身份也很容易得到确定。因为难以确定博客身份而导致侵权责任难以追究的情况几乎没有。上文提到的肖琼博客侵权从一开始就亮明了双方的身份,其中的名誉纠纷与实名制毫无关系。

  综合起来,网络的实名制似乎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实名制的设想无非是要把监管成本分配到网民和网络运营商身上,或者转换成其他形式(如信息自由流动)的社会成本。而信息的自由流动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社会财富。所谓“网络暴力”多数情况下是现实世界的压力与不均衡导致的“虚拟宣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社会情绪的一种释放和疏导。而网络侵权其实有现行的法律予以约束和追究,整个社会应当承受与网络价值相对应的网络代价。

  网络带来的是机会的平等。可以设想,2007年人们将在不知不觉中被新技术、新经济、新媒体带入更新鲜的生活方式当中,在物理上分居世界各地的人们将在虚拟网络找到自己的位置乃至社区。更多的明星与名家将降低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在网上自我主导地大秀特秀;更多在现实社会中地位很低、生活压抑的人将在网上呼风唤雨;更多的胡戈、赵丽华和小胖将被发掘、追捧并迅速崛起为明星;更多的你我甚至上帝也无法预知的事情将在网络上发生。

  只不过,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在公交车上挖鼻孔的形象被制作成视频短片放在了某个播客上,你有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对此一笑而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