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冀州深州两地村民饱受上游下泄污水之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01:54 燕赵都市报

  事件·石家庄—衡水

  辛集晋州藁城

  下泄污水殃及下游

  本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了解在一条污水渠边生活十年八年会是什么光景。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臭味、夏天个头奇大的蚊子、莫名其妙的皮肤病……十多年来,衡水冀州、深州两地的村民饱受上游辛集、晋州、藁城下泄污水之苦。

  ■冀州:污水常年流淌

  1月8日上午,冀州县城南关桥,人流一如既往地在桥上来来往往,对于桥下渠里的污水,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每天都给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影响的污水,却是从远在百里之外的石家庄地区流过来的。

  向污水里扔块石头,溅起一大片深褐色的水花,仅凭肉眼观察,污染的程度都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离南关桥不远处的南关闸,是这条冀码渠通往衡水湖的最后一道屏障。记者看到,闸门上都长出了蒿草。随行的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关闸平时总是闸门紧闭,因为担心污水污染衡水湖。

  据冀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曹国立介绍,十多年来,石家庄地区石津灌渠沿线的藁城、晋州、辛集等地,所排的生产和生活污水都沿着石津灌渠下泄,当污水行至辛集境内的军齐村附近时,污水就被闸拦住,改排深州、冀州方向的军齐排干渠,从军齐排干渠过了邵村沟后,就排往连通衡水湖的冀码渠。衡水湖是饮用水源地,为了保证衡水湖的水质清洁,冀码渠只好用闸门拦住。

  这样,来自上游石家庄地区的污水就全部滞留在了地势较低的冀州境内。

  据介绍,危害冀州最严重的污水大都不是冀州本地产生的。军齐排干渠的上游年年月月流淌着酱黄色的污水,这些污水大多渗入地下,有的自然蒸发,但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们却改变不了常年和污水相伴的命运。

  ■邵村:“我们不吃自己地里的粮食”

  关注冀州污水之痛,码头李镇的邵村无疑具有典型意义。这个村子几乎被来自石家庄和邢台两个地区的污水包围了,酱黄色、深红色的污水,在村前村后的大沟里日复一日地流过,污水,已经成为村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污水能没有影响吗?”邵村村民娄志福面对记者的提问情绪有些激动,“一到夏天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子身上就得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抱到镇上的

医院去看,医生一看病情就问‘你们是邵村的吧’。”

  “有一年人们图省钱,用这些污水浇了地里的果树,结果秋天收果的时候,果子全都酸得没法吃,一点儿甜味都没有。”娄志福说。

  “现在是冬天还好点呢,夏天的时候蚊子个头特别大。”村民刘双岐接过了话茬,“沟里的污水常年流着,满沟黑水,臭气熏天,在家里不敢开窗子,到外面不敢喘气,浇地还总是死苗。”

  “老百姓换面都到更远的面粉厂,我们不吃自己地里的粮食。”村民们说。

  更专业的人士告诉记者,污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远远不是一两件事就能说明白的,比如浅层地下水污染,比如环境恶化丧失的机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几乎污水渠沿线的所有村庄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环保部门:在地方利益和跨区域协调中尴尬

  上游地区排污发展,下游地区承受污水、环境恶化,这已经成为很多地区面临的普遍性的环保问题。而恰恰是这样的问题,因为关乎某些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加上跨区域协调难度太大,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往往流于形式。在环保原则和经济利益的多方博弈和角力中,环保部门往往处境尴尬。

  据了解,藁城、晋州、辛集等地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都顺着石津灌渠往下排放,这些地区都设有污水处理厂,但从相关报道来看,这些污水处理设施的利用率很值得怀疑。尤其辛集的皮革污水,如果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其各种有害物的超标是非常严重的,而对人体的危害尤其严重。

  针对上游地区污水下泄问题,冀州、深州的环保部门曾经多次向上反映,但跨区域协调难度非常大,几年过去了,污水还是源源不断地向冀州境内排过来,冀州沿渠两岸的百姓还是在污水的影响下生活。

  ■监测站:监测数据触目惊心

  为此,当地环保部门专门投资了70多万元在冀州北小魏村建立了监测站,实时监测排入冀州污水的各项数据。

  记者在这个监测站看到,在1月8日9时21分的监测中,渠中污水的COD高达222.90,氨氮值为51.56。环保人员告诉记者,COD的标准值是40,氨氮的标准值是0.2。COD指的是生活污水中的一项测试项目,而氨氮是工业排污的一项代表数值。从数据上看,污水中的有害物大大超过了标准值。

  记者还从监测数据上看到,元旦节日期间,排入冀州的污水的各项有害指标都超标严重,数值都维持在高位上,其中氨氮值有的甚至达到100。

  ■东堤北村:遥望辛集下泄的污水

  东堤北村属于冀州门庄乡,从东堤北村往北,就是石家庄地区的辛集市,运送污水的军齐渠就从村子旁边流过。

  1月8日中午,记者站在军齐渠的一座小桥上,向辛集那边的渠道上张望。记者注意到,这些污水流到邵村,甚至再往下流到冀州县城时,水面是结冰的,但在刚进冀州境内的东堤北村,水流竟然没有结冰,可以看到湍急的污水奔流着,泛着黑色的泡沫,散着刺鼻的腥臭味。

  东堤北村副主任谢康正告诉记者,这些污水流了多少年他也记不清了,反正就这样常年流淌着。有一年,村里有村民用污水浇地,结果麦苗全死掉了,造成很大损失,后来老百姓再也不敢用这污水浇地了。

  “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从辛集那边流过来的水才不再是污水,而是清亮亮的渠水。”谢康正望着远方的辛集怅然地说。

  事件·邯郸

  洺河:“鱼米乡”成了“红水河”

  见习记者邢云本报记者 乔宾娟

  洺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早已没有昔日“虾蟹水禽鱼米乡”的风采。1月8日,记者先后来到永年河北铺和周围几个村,数公里范围内,所见所闻除了黑水、恶臭,还有群众的诸多不满。

  ■附近居民:早就不吃当地水了

  洺河流经邯郸的武安、永年、鸡泽等县。河北铺地处洺河边,是有名的“标准件城”,标准件厂、电镀厂随处可见。

  记者在当地随意走访了几个门市了解到,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吃过当地水了,都是买桶装的

纯净水或从外地卖水。当地的自来水只是用来洗涮。

  一位张先生说,洺河污染太严重了,从地下抽上来的水,喝着味儿怪怪的,谁也不敢吃。

  在洺河附近的西滩头村,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打了一眼150米的深井后,他们才敢吃,100米以上的井水早就不敢吃了,多是用来灌溉农田,庄稼虽然照常长,但是吃着口感也跟以前不一样,多把粮食卖了。

  紧挨着洺河的孟尚村的村民无奈地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里虽然有水,但从不敢吃。现在还好点儿,到了夏天,难闻的气味罩着整个村子,也不知道对我们的身体有多大影响。”

  记者来到洺河桥边,看到桥下坑坑洼洼的沙滩里,一片片呈紫红色的河水肆意流淌,虽然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但是空气中依然弥漫着阵阵酸臭。

  河沿上一户老农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住了6年了,眼看着河水一天天变坏,蔬菜地挨着河,却从不敢用河水来浇。

  ■电镀中心:数个排污口昼夜不停

  河北铺的几个电镀中心都位于洺河边,每个中心都聚集着三四十家电镀厂,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一名工人对记者说,他们的工资很高,可是厂里除了发些厚厚的工作服外,没有任何保障措施,自己的肤色跟平常人都不一样,内脏肯定影响更大。

  记者在其中一个电镀中心看到,中心内有几条排污用的通道,也没看到污水处理设施,各个厂家的污水汇入通道,流入洺河。排污口都是直径约一米的水泥管道,红褐色的污水哗哗地流个不停。

  有人表示,除了电镀中心,周围每个村子都有电镀厂,晚上排放的污水更多。

  ■环保部门:整治活动刚结束

  当日16时许,记者来到永年县环保局。该局办公室主任郝继革说,该局从今年7月份对洺河开始集中整治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基本结束。郝继革表示,整治工作结束后,目前各个电镀中心排到洺河的水都完全达标,化工类生产厂家也实现了污染零排放。

  郝继革说,在永年境内,排到洺河的主要是生活污水,现在该局并未接到关于洺河污染加重的举报。“污染了的河水很多是上游流下来的,但也不能保证永年没有排污,我们也只能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治污·邢台

  围寨河:“龙须沟”变景观河

  本报驻邢台记者 张会武

  黑水、污泥、臭气,伴随了几代人,一条黑水河承载着无数人的期盼。

  东西横穿邢台市区的一条天然河道围寨河是市区雨季排涝的主要河道,很长时间内,围寨河内流淌的均为市区沿河单位和居民排入河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质极差,河道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市区环境,并对地下水造成极大威胁。市区原来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制,雨污水均就近排入围寨河,使它成为一条城区内的“臭水河”。

  邢台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围寨河进行全线治理。该工程西起郭守敬路,东至辛庄北路,全长4500米。这是一个标志性工程,黑水河变成了景观河。

  在2007年的冬天,经过当地建设部门的努力,围寨河内的淤泥、污水全不见了,河道里水泥砌面干净整洁,而记忆中那漫天的臭气也仿佛随风而散。

  当地环保部门对此也倾注颇多心血。邢台市环保局污控科负责人介绍说,这是2006年环保部门全力整治子牙河水系邢台段的一部分。为整治子牙河水系综合环境,当地环保部门在该水系污染源监督检查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污染源档案和动态数据库,同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禁各排污单位无证或超量排污。

  围寨河的COD浓度由2005年的178降到了今年的106。

  围寨河的明天值得我们期待。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