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用“文火”煲商业这碗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1:28 新晚报

  本报记者 张 磊

  看着在红博世纪广场舞台上尽情表演才艺的男女老少,站在角落里的王丽梅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即便是与当初她拿下大合同、签下大订单的那种喜悦相比,这种满足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和谐、更持久”。

  很多商业团队的领袖从来都不乏轰轰烈烈的商业理想和激情,作为工大集团红博商业的总经理,王丽梅亦如此。但是,一个新商业的崛起、生存乃至发展,却并非只有激情和理想能够成事,团队需要走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且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于是,她把这种“激情和理想”放在了一个“更平实”的层面。用她的话讲就是:“用开放的心态,锲而不舍地坚持用文化经营去影响和引导我们的消费人群。”

  细数“红博”几年间策划的社会活动,不难发现其间的轨迹———从中俄文化节、广场节、同一首歌,到超女演唱会、美国哈林篮球表演、世界杯系列活动,乃至今天的“星光红博才艺大赛”,红博的社会活动越发显现出大众文化的平民性。如果说,民间舆论把2006年喻为“草根元年”是因为群众广泛参与的选秀活动日益成为如今社会的主流时尚,那么,王丽梅和她的红博商业则具备了判断并参与这种潮流的敏感。而且,王丽梅倡导的这种融于大众的商业文化已经使红博世纪广场在狂赚人气的同时,还显得有点不同———以一个圈内人的话讲,在哈尔滨日益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红博有点隔岸观火的味道。

  尽管王丽梅在极力回避谈及众口乐道的“商业折扣战”,但是这个课题却是所有商业团队领袖绕不开的“命门”。王丽梅反复强调,商家促销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好产品、诚信、好价格和好的商业文化,只有商业文化的营造是不好复制的。

  “商场越来越多,我们只有用文化去感染人,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才会影响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和谐。在社会效益做大的时候,我们的商业才能持久地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王丽梅把红博商业的利润和责任紧紧拧到一起,这是要做“大商业”的一种哲学———从“同一首歌”到“超女演唱会”和“中俄文化节”,红博做的都是广场式的,观众都是拿的赠票。

  消费者投桃报李的行动远比预计的更快,红博世纪广场的销售额几乎与其人气同步放量增长。这更加证明了王丽梅的商业哲学,也坚定了其“回报社会”的信念,她确信“情感沟通比打折更有效”。

  在“星光红博才艺大赛”的舞台上,有一家老少三代的和谐演出,有白发老人的释放余热,有幼齿稚童的咿呀学唱……在“平民明星”诞生于红博这个舞台之前,红博已经帮助他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个人体验。

  在某种意义上,红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卖场,更是一个公众活动的空间,倡导一种消费生活的方式。精明的商人眼光盯住的是她给公众的付出,而非眼前利润的追逐。对此,王丽梅不需掩饰:“我们就是要通过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人们对红博的感情。我们相信,人们会从红博活动的参与者向红博的消费者转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把做商业比喻成煲汤的话,我用的就是‘文火’。”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在2006年转入2007年的当口,哈尔滨的商业竞争越发激烈且精彩,一些商业人士会从市场上的些微风吹草动中判断下一步商业格局的大势。红博依然从容地在用文化活动煲商业这碗汤,商战的风口浪尖里寻不到她。是在养精蓄锐吗?如果哈尔滨未来的商业演成诸侯割据,红博想做那支最强的吗?这些只有问王丽梅才会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在商业这个局里,没有人不想分一杯羹。

  对于王丽梅,操作商业更像是导演一部戏。每个情节都在她的规划下如期上演,所有的消费者也乐于入戏体味各自的消费人生,高潮的情节会有很多,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或许是对大家最好的奖励,更为可能的是,王丽梅会让这部戏一直演下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