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7:56 扬子晚报

  为什么英国利物浦大学能产生8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们的清华大学却与诺贝尔奖无缘?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大学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教育应该如何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1月9日,当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就任西交利物浦大学常务副校长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记者向他提出了上述问题。

  “创新能力培养要从小抓起,要让创新成为伴随一个人终身的思维习惯。”宋永华这样回答。

  创新和扎实成就皇家院士

  宋永华是四川巴中人,1991年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访问学者赴英留学, 2004年7月,年仅40岁的宋永华因为在市场化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如此年轻当选院士,就是在英国人中也不多见。短短13年,他就在英国登上了工程技术的学术巅峰,靠的是什么?

  宋永华认为,第一是靠创新精神,第二是靠严谨治学。他刚到英国时,正逢英国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此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电力体系基本上是垄断的。宋永华到英国后把电力市场化运行作为主攻课题,领导的课题组在7年时间里就市场化条件下的电网运行与控制、电力市场模式、电力市场运行规则、电价体系、网络安全等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研究成果不仅为英国所重视和应用,也为随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电力市场重组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今,他作为联合国开发署中国电力市场项目的首席专家,为发展我国的能源和电力做着自己的独特贡献。

  科学研究不是追求时尚

  结合自己在英国的成功体会,宋永华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强调扎实、严谨,最忌浮躁、急于求成。搞一个工程,从提出设想、设计成型到进入工业化运用、最终写出高质量的专著,即使是阶段性的成果也要好几年。如果没有一个扎扎实实不断深入的治学态度,把一个问题研究透,而是总跟着风跑,搞短期行为,是不可能出成果的。他说,科学研究不是追求时尚,追求时尚成不了大事。现在有些人,今天提出一个设想,明天就指望出成果;今天给你一笔经费,明天就要你去拿奖。科学技术领域哪有这样的好事?大的成果是很难预期的。

  中国科技创新最缺的不是钱

  有位著名学者在谈到我国无缘问鼎诺贝尔奖时说过,中国科技创新最缺少的是钱,如果有足够的钱的话,中国与诺贝尔奖应该不远了。提及这一说法,宋永华笑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讲钱的话,中国高校盖有很豪华、很漂亮的大楼,比国外还好,有些大楼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无法比的,你能说最缺的是钱吗?

  宋永华说,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体系,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都很重要。但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从中小学、幼儿园开始的整个教学体系都需要作一系列的思考,教学体系、教学方案、师资队伍以及整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反思,需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还要有一个好的发挥机制和评价体系,让创新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压力过大和短期行为都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本报记者 徐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