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市工商局以农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9:39 汉网

  汉网消息(记者胡江南通讯员张镝齐斌运刚逢春)“推进新农村建设,武汉工商‘以农为本’,让工商职能扎根于田间地头。”前不久,国家工商总局在成都召开全国工商系统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武汉市工商局局长吴清的经验介绍,备受关注。

  净化农资市场是“红盾护农”的主旋律。去年以来,市工商局重点完善农资监管的两项“硬件”:严格农资商品准入,实行备案制,质量不合格一律“退市”;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农具等农资定向质量监测,不合格一律“出局”。

  截至目前,共查处涉农案件224件,没收假劣农药1600余瓶、化肥47.73吨,责令限价销售种子等农资123.5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新洲工商扶持组建20个农民经纪人组织,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定向培育50个特色农村经纪人。购销经纪人、贮藏经纪人、加工经纪人、产销一体化经纪人、信息经纪人等“五朵金花”,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经纪活农”,目前,全市农村经纪人增加到2208户,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市工商局又唱起规范和发展“三部曲”:定期教育培训农村经纪执业人员;提供市场供求的政策法规信息,增强经纪人的市场反应力;严查无照经营、合同欺诈、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农村经纪人市场秩序。

  合同是联系产、供、销的纽带,也是“订单农业”的门槛。今年以来,市工商局推行农产品合同示范文本2万余份,调解涉农合同纠纷20件,解决争议金额30余万元,全市700家涉农企业的订单种植面积增加到300余万亩。

  “二次返利”、“收购让利”、“按股分红”、“最低保护价”等农户过去闻所未闻的词汇,在不少乡村已是深入人心。

  近两年来,市工商局还通过商标这个市场“准入证”,引导农民给农副产品起个好听的名,穿上漂亮的“衣”,嫁给识货的“主”。

  据统计,我市现已申请注册的“农字号”达570余件。“洪山”菜薹、“双柳”蔬菜、“新农”牛肉、“土地堂”西瓜、“汤逊湖”鱼丸、“蜂之巢”蜂蜜、“豆香聚”豆制品,这些有名有牌的农产品正快步走向市场。

  近日,市工商局又制定了《武汉市农产品商标3-5年发展规划》,瞄准特色农副产品、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着力构建“本地知名、全省著名、全国驰名”的商标梯级结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