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2006年,我们张不开嘴(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0:57 国际在线

  食物里的色相:“勾引者”和“被勾引者”

  ——“红心鸭蛋事件”对色素产业的逼迫

  □本报记者钟怡群

  4亿元产值,对以此为生的商人们来说,它的失去,是一个噩耗。因此有一个最悲观的结局是:消费者“好色”的饮食偏好将彻底改变,因这种偏好而生的色素产业走向没落。

  “事情都过去一个多月了,色素的销量依然没有什么好转。”广州智特奇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世林埋怨道。

  他十多天前刚刚当选为最新成立的广州市饲料行业会首个监事长,但他并没有多大的兴奋。

  2006年底一个多月前的“红心鸭蛋”事件依然让消费者谈“红”色变,并且由“红”到直接惧色。受此影响,整个蛋禽产业链一片萧条,身处产业链最上游,面对终端市场的低迷,色素企业毫无办法。

  影响到底要持续多久?没有人知道。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越来越来多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中,这个产值已达4亿元的色素产业前景变得越来越不明朗。

  4亿元产值,对以此为生和发展的商人们来说,它的失去,是一个噩耗。因此有一个最悲观的结局是:消费者“好色”的饮食偏好将彻底改变,因这种偏好而生的色素产业走向没落。

  没有人能够准确地断定,色素行业的没落和人们对脆弱生命的过分保护,到底是好是坏。至少一个好处是,老百姓的口舌之间,会少了些威胁。

  时间倒退一个多月。

  2006年11月20日,记者采访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正国,接待记者的是公司的一干重要职员。企业的这种“重视”透露着对色素这个产业前景的担忧。

  “幸亏现在是蛋鸭养殖的淡季,否则每个月至少不见100多万元。”陶正国说。

  这个公司的红色素——“九州红”,随着红心蛋事件的发生蔓延,销量下降了20%左右。“真不知道这场风波要持续多久,再这样下去,公司就考虑转型了。”陶尽管红心蛋事件逐渐被媒体上的其他事件取代,但是每天都要吃的老百姓并不那么健忘——市场依然没有恢复,陶内心想转型的念头依然存在。

  老百姓当然不直接和色素打交道,但是他们吃蛋,而下蛋的鸡鸭,要吃饲料,饲料里,要有色素。

  这是饲用红色素生产企业,在这个生物链轰然断裂中的命运缩影。

  广东目前从事国产饲用红色素生产的企业主要有三家,除了立达尔外,还有广州智特奇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巨元生化有限公司。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进口红色素品牌——加丽素红,这是全球最早亦是最大色素生产企业罗氏公司(已被帝斯曼集团收购)的得意之作。

  他们受到的影响大抵都相同。其中智特奇的红色素智特红还是广东省名牌,但名牌并不能幸免于难,智特红的销量还是直线下跌,“销量至少下跌20%”。

  就红心鸭蛋事件来说,正规色素企业确实有点冤,因为这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联系,尽管都跟颜色有关。

  梁皓仪是原罗氏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全国区经理,当时推广的是加丽素红,在饲用色素方面,他是国内公认的权威之一。

  他说,在养禽及饲料加工业中,通常会添加少量人工合成的类胡萝卜素产品,或经万寿菊花提取、脱蜡、变构、皂化等化学加工程序处理后而得的所谓天然色素。在安全生产规范条件下生产出的这些产品,都是我国农业部批准可以使用的饲用着色剂,其有效成分可统称为类胡萝卜素(早期也有学者习惯称为叶黄素),而苏丹红是一种红色工业染料,传统上用于溶剂、油、蜡、石油、鞋与地板上光剂的染色,与饲用色素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然而那些无良的饲养者并不关心蛋心是什么染红,老百姓也不会内行地问“鸡蛋鸭蛋为什么这样红?”

  色素具有改善产品的感观的作用。于是,常识开始从这里开始被扭曲:因为这些着色剂必须在健康动物体内才能完成有效的吸收、转化与沉积代谢,就给家禽产品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大致可靠的判断尺度——只有健康(尤其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的动物,其颜色才会亮泽。

  而仅仅为牟取利润的商人来说,这种误解和扭曲,恰恰为他们使用有毒色素,勾引爱色的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饲用色素的产生跟消费者的饮食偏好有直接关系,像红心鸭蛋、三黄鸡等。畜、禽、水产品的外观颜色取决于所采食的饲料的色素含量和累积。传统的粗养方式,由于饲养期较长,动物机体内累积的色素、味素较多,最终产品的外观色泽非常宜人,消费者乐于接受,产品的价格也高。相反,由于现代育种及饲养技术迅速发展,畜、禽、鱼虾等生长速度很快,产品的饲养期很短,因而从天然饲料中获得的色素累积很少,对消费者缺少吸引力,价格亦低。

  据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梁明振老师分析,着色剂在饲料业和养殖业中普遍的添加使用,其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通过着色剂改变饲料的色泽。特别是在日益增加使用非传统饲料原料的情况下,添加着色剂以便掩盖某些非传统饲料原料(如菜籽饼粕等)的不良颜色,迎合用户心理习惯,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起到刺激食欲和诱食的作用。第二,通过着色剂改善畜、禽、水产品的色泽,提高其商品价值。如添加着色剂使肉鸡皮肤变黄,禽蛋卵黄,使牛奶的黄油以及鱼虾等水产品的肉质具有更鲜艳、美观的色泽和更优良的商品性能。

  在消费偏好存在以及商家有意无意的倡导下,我国饲用色素产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期间经历了从进口品牌一统天下到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平分秋色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原罗氏公司的加丽素红几乎是我国饲用色素的代名词。后来智特奇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黄素,而后又研发出技术含量更高的红色素,率先实现了饲用色素国产化,并由此推动了国产饲用色素产业的发展,同时使得进口色素价格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整个养殖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饲用色素企业大大小小已经有20家左右,包括出口产品在内,产值已经超过4亿元人民币,其中广东是最发达的地区,全省有5家较为专业的饲用色素企业。

  抛开“红心鸭蛋”事件不提,就饲用色素本身来说,关于色素无用论的争议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

  “着色剂对产品的营养价值意义不大,其对饲料产品或养殖产品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商品包装的意义。”这是配方师们对着色剂的普遍解析。

  即便如此,使用者还是乐此不疲,虽然使用了着色剂的饲料在成本上更高,但是这些成本最终也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消费者对即将端上饭桌上的食用品色、相上的追求,以及商业上可能附加的利润,饲料企业就不能不添加。

  刘铭瑜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饲料界人士的观点:如果市场上能接受不添加着色剂的产品,饲料企业必然不会贸然增加成本来添加无用的着色剂。

  这其中还包括曾推广过饲用色素的梁皓仪,他坦言,假如这个饲用色素产业不存在了,也不会对养殖业造成大的影响。换句话说,饲用色素产业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消费者“好色”的饮食偏好。

  不论如何,这场红心蛋事件,将很多人都变成了无辜者。从色素制造业角度来说,如果消费者对食品不再“好色”,则可以免去色素制造对人类潜在的生命和健康的威胁,那么,一个价值4亿元产值的产业前景没落的代价,也许对国民来说,是合算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