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2006年,我们张不开嘴(6)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0:57 国际在线

  害农之“绿”

  《南方农村报》闫业伟 曾进

  孔雀石绿事件致使众多鳗鱼养殖中小户损失惨重

  为了保证存活率兼节约成本,添加孔雀石绿成了某些从业者的一个习惯。

  顺德勒流镇鳗鱼养殖户盼来了好年头。今年的塘租降了,鳗鱼苗便宜了,鳗鱼价格也相对稳定。

  养了13年鳗鱼的国哥今年没再承包新塘,仍旧一心侍弄着自家20多亩塘里的菜鳗。

  “我也想赚钱,不过今年鳗鱼的价格怎样实在看不清,还是养菜鳗稳当点好。”国哥说,孔雀石绿的事情一日不平,他对鳗鱼市场的看法就一日不明。

  继前年孔雀石绿引发鳗鱼产业危机后,国哥去年又因孔雀石绿事件损失10多万元。

  “其实孔雀石绿没什么好怕的,基本上前些年吃过鱼的人都吃过孔雀石绿。”国哥认为,因为电视报纸把孔雀石绿的负面效果无限夸大,才导致群众对鳗鱼产生信任危机。

  去年孔雀石绿事件再度暴发后,鳗鱼价格从48000元/吨直落至37000元/吨,即使这样,国哥家的鱼塘已经近十天没鱼贩光顾了。“那时我塘里的鳗鱼都差不多一斤三两重了。”国哥说。

  至今,国哥前年投放的4万多尾鱼苗中,仍有1万尾左右在塘里囤积,“好多都是一斤半的菜鳗”。

  国哥笃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因为自农技站通知孔雀石绿为违禁药品后,他就不再使用。但食品安全的风暴还是把他席卷其中。因为,一旦鳗鱼出了问题,消费者往往抵制所有的鳗鱼,而不会在意它究竟产自福建还是广东,由张三养大还是李四养大。

  孔雀石绿,从前年起,逐步让一个个国哥这样的养殖户遭受亏损,丧失信心。

  代培鳗苗,涉“绿”可能性大。

  孔雀石绿有“苏丹红第二”之称,有高毒、高残留等毒副作用,但价格便宜、治水霉病效果好。

  据了解,广东省典型的土池鳗鱼养殖几乎杜绝了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的使用,但在鳗苗的培育过程中尚难以保证禁用。况且,养殖户的鳗苗大部分是在外省请人代培的,无法监管药物的使用情况。

  广东省鳗鱼协会秘书长陈乐明介绍,培苗习惯在各地略有不同:广东培苗的水温一般控制在28-30℃,而江苏、福建等地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比广东要高2℃。加之鳗苗在水泥池培育,池子小,密度大,水质极易恶化,即使通过排污换水加以调节,幼嫩的鳗苗还是难以保证不受病害侵扰。

  有病治病,无病预防,孔雀石绿可以对多种病症进行预防和治疗,可谓“广谱性良药”,尤其是真菌引起的水霉病。

  业内人士透露:鳗鱼培苗过程中添加一次孔雀石绿,鳗苗的病害能够控制20天到一个月,几乎可以不用考虑其它病害的发生。为了保证存活率兼节约成本,添加孔雀石绿成了某些从业者的一个习惯。

  很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并未使用孔雀石绿,但在商品鱼检查中却被查出,原因就在这里。

  广东省鳗鱼业协会会长周绍荣,有几千亩鳗塘,又有自己的饲料厂,规模效应显著。

  “孔雀石绿对我没有影响。广东气候条件好,土池养鳗,‘养鱼先养水’,很少用药,我都是养规格鳗出口。”他告诉记者。

  现在鳗鱼养殖业逐渐转移到台山,周绍荣在当地也有上千亩鳗塘。由于没有大的工厂,没有污染,靠自然水、水库水养鳗,基本上一年四季鳗鱼都能正常生长。养殖的鳗鱼要比其他地方早2-3个月上市。

  据了解,2005年8月份,孔雀石绿事件爆出,广东的活鳗出口依然没有停止过,虽然各规格价位略有下滑,但只要能出口,利润仍然很高。不过,国检部门暂停烤鳗出口,烤鳗厂基本停产,损失很大,鳗鱼压塘,又让许多中小养殖场陷入困境。

  世界鳗鱼养殖产量近几年稳定在23万吨左右,我国大陆鳗鱼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福建鳗鱼产量占全国的一半,而福清又占了福建的六成。

  由于当地采用水泥池工厂化模式养鳗,2005年因孔雀石绿等药物残留,造成不能出口的压塘鳗鱼超过10万吨。直接导致不同品质鳗鱼的差价大幅拉开,每吨高达3-4万元,初步估算经济损失达30亿元,整个福建损失超过50亿元。

  “2002以来,广东鳗鱼业快速发展,而福建却一直在下滑,为什么?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福建主要是水泥池养殖,而广东刚好是土池养殖。”周绍荣向记者解释道。

  随着日本检测标准的提高,这几年福建鳗鱼养殖的优势慢慢被广东所取代,也有很多人到广东来调查研究,认为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养殖模式的差异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现在,更有福建鳗业巨头,抛弃使用已久的水泥池工厂化养鳗模式,在广东台山租地5000亩建场,选择土池进行养殖

  (南方农村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