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行善体现和谐慈善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3:58 大河网-河南日报
匿名行善体现和谐慈善理念

  核心提示

  “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近日在京颁奖,上海一位匿名捐款10年的“交大党员”获奖。一直来,媒体和公众饶有兴趣地寻找“交大党员”,想知道其到底为何许人。

  助人为乐固然可嘉,但有人对一时的善举大加宣扬甚至大肆炒作,以致伤害了受助者的自尊;有人“隐姓埋名”,将温暖悄悄递送。专家指出,“匿名行善”的流行,既指明了现代慈善的一个方向,也折射出我国当下慈善理念及机制的某种缺失。

  “鲜爱新”、“朱学”……他们是谁?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96年8月至今,“交大党员”已多次不定期地捐款,每次捐款数额不一,汇款邮局也不同。累计至今已有21万元。

  上海交大、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及媒体多次试图寻找这位神秘的捐赠人,但都没有结果。人们至今依然不知道,这个10年来捐款不断的“交大党员”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

  这几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每年都会收到许多“隐姓埋名”的捐款——企业家通过邮局汇款,父母在孩子过生日时带着孩子捐钱,老人领了退休工资过来捐……这些捐款少则几十元,多则数万元,署名有“鲜爱新(献爱心)”、“朱学(助学)”、“七旬老者”……

  无独有偶,2006年底浙江省首届“浙江慈善奖”评选中,获得个人首奖的也是一位“无名氏”——“我想”,他在2006年共捐助善款50万元。另据媒体报道,宁波、南京等地,匿名捐款的人数和金额逐年上升。

  他们为何匿名行善

  有人募款,不惜裸身“露点”,大肆宣扬;有人视慈善为施舍,要受助对象表示感谢才觉满意;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常有不少企业愿意捐款十几万或几十万,但声明一定要举行捐赠仪式,并需邀请媒体采访受助者。

  随着春节的临近,各地“送温暖”渐入高潮。部分领导干部也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困难群众送红包、送礼物。但我们常常看到,受助者脸上流露的除了感激,还有尴尬……

  许多个人、企业的捐赠选择了“秘而不宣”,原因何在?记者采访发现,除秉承“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外,许多匿名捐助者更多考虑了受助者的感受。上海一位经常匿名捐款的机关干部说:“很多困难的个人、家庭承受的生活和心理的压力已经很大,他们内心很敏感,我担心‘曝光’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不必要的压力。”

  上海一位企业家3年来资助了几十位贫困学生,他的做法是:只捐钱,不交流;只救急,不露脸。“我不想给他们带来压力,而且我也担心他们知道我以后,会产生依赖心理。”他说:“我想告诉受助的贫困生,他们得到的捐助不是来自某个人的施舍,而是来自社会的帮助,所以不必担心有损自尊。当然,他们要感激社会,当有能力帮助别人的那一天,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爱心悄悄给”体现和谐慈善理念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在现代慈善观念中,个人之所以行善,不是简单出于做好事的动机,而是在履行自己认可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分外的德行,而是个人自我强加的义务,“所以应该淡化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个人联系,匿名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著名的犹太人慈善法则中,“把救济物品送给穷人,给予者不知道把财物送给了谁,接受者也不知道谁给他的财物”是最好的慈善行为之一,而“亲手把礼物送到受助者面前”、“只在穷人请求帮助时才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穷人的财物与自己拥有的财产大为不符,却表现出一副慷慨解囊的样子”、“给予穷人礼物时露出十分不悦的神色”等,是“不受推崇的慈善行为”。

  现实中,个人或组织未必就一定出于多么崇高、美好的理由才捐钱捐物、参加志愿活动。慈善可以是个人实现价值观的途径,企业树立社会形象的手段,富人炫耀财富博取名声的舞台,商家招徕客人的品牌,也可以是良知尚存者向社会赎罪的表示。顾骏认为,只要能够实现社会财富向贫困阶层和人群的转移,那么由谁捐赠、捐赠什么、捐赠者可能通过捐赠获得什么收益,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受助者的感受,应该要倍加考虑”。

  他说:“好事能不能做到位,受助者的感受是最关键的。‘匿名慈善’、‘悄悄送温暖’的做法,体现了现代慈善的方向,同时折射出当下我国慈善理念和机制亟待改进。”③17(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西安的田淑秀老人总是以“一退休干部”署名,常年向希望工程、残疾困难户捐款捐物。对此,老人的解释是: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里有困难,我能给大家帮上什么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