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当年是荷兰人藏宝贝用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5:50 都市快报

  

当年是荷兰人藏宝贝用的
当年是荷兰人藏宝贝用的
你猜得到吗?这座蛮古老的宅院

  通讯员 盛 锋

  记 者 卢哲恒 文/摄

  照片中这座大宅院的故事,在浦江县白马镇永丰村人们的口中,已经传说了好些年。

  村里人管这座700多平方米的宅院叫土库。在村里人的童年记忆中,它永远伴随着神秘、刺激的冒险故事而出现。几个世代的孩子们在其中捉过迷藏,他们躲藏的角落,也许就是几百年前堆放银钱的宝库;而他们用木头枪互相瞄准的姿势,也许就有当年荷兰水手手持火枪的影子。

  作为祖国大陆惟一保留至今的外贸货栈,当年它到底藏过什么样的宝贝,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穿梭其间,已经难以考证。在很大程度上,它得依靠许多碎片来还原,这使得它的来历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许多村民的呼吁下,当地政府投资80万来修复这座残破得连围墙都倒了的建筑。经过近五个月的修复,近日,这座土库终于重见天日。

  而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的一番评价,无疑令人振奋。在土库修复现场,张留下一句话:“土库是国宝,是聚财之地,是中国惟一幸存的历史见证物。在现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尚无此种类型遗存。文物价值十分珍贵。”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老宅院,究竟有些什么样的秘密。

  除了一扇铁窗

  整座建筑全是密封的

  坐北朝南,有前后三进20间房,四周楼房和中间的楼房、走廊将前后三个天井围成一个“品”字;大门两侧刻有“银锭”形标志,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商行商标。

  乍一看,土库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除非你留意到了下面这些若隐若现的信息:

  大门的飞檐上,分立着两只半米高的花瓶。相传,荷兰人就是用类似的花瓶暗藏金银的。

  除了一扇石架铁窗外,整座建筑的其他部分全是密封的,安全性很好。院内使用的砖都光滑无比,很难爬。

  院内是木结构加芦苇墙的一至二层楼房,大多数楼房,只在门墙上开一扇离地一人多高、无法开启的小木窗。

  在庭院最里面一排的六间楼房中,有两间很特别。其中一间的墙上没窗户。“这就是荷兰商人谈论商业机密的地方。”村民们说。

  另一间的地面上,平整地铺着坚硬的青砖(其他楼房都是泥地),后墙上的小窗则用青石条做框,内嵌钢条,非常牢固。在村民们看来,这无疑就是荷兰商人堆放金银财宝的地方了。

  院子里有一个严密的排水系统,一到下雨天,积水会迅速顺着地下水道流到700米外的小溪,使得院落能长年保持干燥,这显然有利于存贮货物。

  土库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设在浦江?

  《辞海》记载,土库是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575年)荷英殖民者设在我国沿海的贸易站,用来藏银两、堆货物。另据记载,当时共有9座土库,而现在除了白马永丰村,其他8座都已湮没。

  四百年前,荷兰人纵横捭阖,驾着三桅商船从斯海尔德河出海,寻找东方大陆的财富。据传,1573年,在兰溪巨商童华的建议下,荷兰商人选择了距离浦阳江一公里处的永丰建土库。

  当时的永丰,可以说占据了关键地理位置。距此地仅一公里的浦阳江上设有杨家埠码头,北上直通当时全国四大港口之一的宁波,南下直通赣江,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全国黄金水道。在离此地几百米的地方,还有供各方人士贸易的柳下市。

  这队荷兰商人在中国的触角有多长,如今已不可考。留给当地人的记忆是,这些外国人手拿“神器”(实际上是火枪),护送着一箱箱沉重的物资进进出出。

  “那么高大的人,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直守护着土库的村民傅继泉说,只有金银才具有这样的分量。

  在这个藏宝的地方,没人亲眼看见过重金属的光泽。只要中国人一靠近,荷兰人就会鸣枪示威。

  “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当时荷兰商人的商业形态,他们究竟是从中国进口物资,还是出口商品?他们那些沉甸甸的重金属,是从中国人身上赚来的,还是从西方赚来的?”浦江博物馆的张智强告诉记者。

  直到1662年,清政府把荷兰商人都逐出了中国,从此土库成了民宅,隐藏了百年的土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父辈们一直流传说,荷兰人走了后,祖上一个家产殷实的人,就从他们的手中买下这片院落。‘土库’的名称,就从那人口中传了下来。”村民傅建民告诉记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