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今日关键词 春运票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8:04 京华时报

  新 闻

  春运铁路火车票价不再上浮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10日透露,2007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票价一律不上浮,以后春运也将不再实行票价上浮制度,这一票价政策实行后将会使数千万旅客直接受益。(详见本报1月11日A04、A05版)

  直 评

  不涨价是公民权利回归

  不涨价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民众的呼声终于得到了国家部门的重视,民众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我想,因此受惠者应该感谢上书部长的郝劲松,感谢为几十元列车餐而较真儿的北京市民姜海程,感谢为此多年锲而不舍的媒体舆论,正是所有努力的合力,导致有关部门今天的不涨价。这是铁路公共事业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它减轻了回家过年的乘客受罪又多花钱的双重痛苦。

  从网友对铁道部铺天盖地的赞誉来看,一项善举的意义对民众的鼓舞可谓大矣。其实,春运期间火车票不涨价是公民应有权利的回归———铁路本是为公民提供便利出行而建造。

  供给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公共事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律操作。削峰填谷的初衷本质上是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这种手段在竞争性非公共事业领域或许有效,但对有着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来说,回家团聚是长在人们心底的情结,因此乘车的刚性需求决定了削峰填谷设计形同虚设,连年攀升的乘车人数也证明它确实无效。同时,每年临时多收的票款,其使用并未得到有效监督,是否用到铁路等相关公用事业上也是一个疑问。

  我们当然要为公民权利的回归欢呼。即使这种回归基于如下尴尬的事实:并不是有关部门深刻洞察了公民权益受到侵犯后的自觉改正,而是一种出于民众压力下的被动回应。记得郝劲松在起诉铁道部有关春运涨价问题时,后者理由之凿凿还言犹在耳;如今突然做出重大转变,显然不是法治的结果。笔者在欢庆春运不涨价的时刻还想说出如下的话:要想遏制垄断部门乱收费的冲动,必须走法治的路子,即政府也必须遵守法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摘编自上海《青年报》1月11日 文/鲁蒙

  辨 析

  未经听证是遗憾

  自1993年广东铁路票价实行浮动加价,开启我国春运铁路客运长达14年之久的“涨价史”以来,其间尽管饱受公众和舆论指责,但春运涨价意志一直岿然不动。如果说春运不涨价乃惠民之举,让利于民,自然令人欣慰。如果说是民意与垄断行业博弈的胜利,则这胜利确也来之不易。此中悲喜,不言而明。但无论如何,对那数千万候鸟一样迁徙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挣钱不易的农民工而言,回家的路因此可能不再那么昂贵。

  尽管铁道部作出了极大的利益让步,但我们更加希望,这一票价不再上浮的决定,是一次公开的、严谨的价格听证的结果,而不是某一部门甚至某个人说了算的结果。

  毫无疑问,若说此前14年之久的春运涨价是一种国家利益的正当需要,那么铁道部无权擅自取消这种正当性。若说非正当,那么铁道部此举则不免让人以为,票价涨或不涨仅仅是铁道部的事情。然而作为一种垄断行业,铁道部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利益机构。这么多年以来,公众也希望基于一定的程序正义来达成某种意愿,而听证会就是这样一个博弈的平台。然而,这样一个不应由一种“内循环”方式决定的事情,却由铁道部发布了。人们对这一消息的意外与突然之感,无疑也就在于此。

  这并不是一种求全责备式的挑剔,道理也并不是“只要不涨了就好”这么简单。任何时候,程序正义都是实质正义的保障。当迎合公众意愿的“不涨”可以由某一部门随意说了算的时候,那么违背公众意愿的“涨”,也未必不会在今后同样随意地出现。更重要的是,对于公众而言,不论“涨”或“不涨”,都永远地失去了一个参与博弈的支点与资格,垄断行业与民生相关的决策,仍处于不公开的状态。有关制度,也仍未成型。

  铁路票价不再上浮了,我们愿视之为一次历史性进步。但与此同时,春运的压力仍在,此前媒体已预计铁路将发送旅客1.56亿人次,客流高峰将超过历年春运。那么,如何让这么多人走好,并且不会发生因不涨价而提供更差的服务,以及如何防止“黄牛党”的非法活动抵消票价不上浮带来的民生之利,仍须高度重视。

  摘编自《东方早报》1月11日 文/杨耕身

  纵 论

  公平售票方能惠及民众

  春运铁路票价上涨的政策依据,来源于2002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部分旅客列车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执行方案的通知》,这一通知将部分旅客列车票价浮动的决定权授予了铁路局和铁道部。在历次回应春运票价上涨的公众质疑中,铁路部门坚称,涨价是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客运市场供求关系,“削峰填谷”,分流旅客。然而,这一市场化倾向的调整,既未能正视当前制度环境下春运的不可避免,及时有效地疏导春运产生的社会压力,同时还使垄断部门与公众关系产生新的紧张。如果同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领域相比较来看,从早期的过度市场化到近期重新强调“保底”功能的所谓走回头路,铁道部门放弃春运票价上涨的市场收益,重新强调以低票价保障公众的春运需求,其立场与高层的决策转换亦有融会贯通之处。

  不过,铁道部出台春运铁路票价不再上涨的决定,仍不能真正缓解民众春运出行难的痛苦。事实上,在运力难于改善、春运出行规律不变、供求关系依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公开公平发售“平价票”,成为铁道部门尤其应该着力解决的环节。“黄牛党”的兴盛,固然与供不应求的客运市场大有关系,铁路部门内部管理的缺失无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春运“买票难”的问题。近年来,铁路部门通过电话订票、团体订票、往返预订等方式,部分改善了民众一票难求的处境,但对于其内部管理的改进仍大有可为之处。这虽是垄断行业多年的积弊,在铁路春运票价停涨的同时,仍要不厌其烦地重复指出其内部改革的急迫性,强化公平售票的程序,重罚炒票者,甚至可以考虑试行实名制售票等措施,以最大程度确保政策成效惠及于民。

  深入地看,困扰中国社会多年的春运难题,其核心并不在于火车票价的涨落。浅显的原因,是交通运力的滞后与出行人口的激增,扭曲了客运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人们出钱也买不到票。供不应求的交通现状,令春运始终都是一次社会运行的巨大考验。深层的原因,却是我国以户籍制度为主的一系列制度设置,人为制造出了春运这一周期性大迁徙。人们因资源与社会关系的流动受阻,又内在地需要服从约定俗成的文化要求,春节便成为中国人一次候鸟式的集体迁徙。这其中,资源实力有限的底层民众,尤其成为这种迁徙艰难的直接体验和见证者。从这点上看,春运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票价高低的市场问题,它还是一个关乎人口流动的社会问题,更进一步地,它还可能是一个关乎社会和谐的政治问题。仅从春运票价的停涨入手,持续多年的春运困局可能仍未破题。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1月11日社论

记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