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人大代表三问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8:14 长江商报

  “李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的未来蓝图,让人有幸福感,但幸福之余,我有三个小小的疑问。”昨日,在洪山代表团会议上,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说。

  一问

  “两业”如何“并举”?

  李长安第一个疑问:报告中提到“两业并举”,但为什么对第二产业的规划比较详细,但对第三产业就稍欠具体?

  他认为,武汉的第二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基础和前景,现在急需发展的就是第三产业,尤其应该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到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那么未来就应该是文化经济时代。欧美文化经济可以占到GDP的40%-50%。武汉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底蕴,应该重视和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

  二问

  纵向比较后能否横向比较?

  “我感觉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习惯于纵向比较,为什么不能尝试做横向比较呢?”

  李长安说,今天的城市与几年前的旧貌做比较,非常令人欣喜、鼓舞斗志,但光有这样的比较是不够的。他认为,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老大,光与自己比较是狭隘的,我们应该与整个中部比较,与郑州、长沙比较,我们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我们的发展势头究竟如何?以此来判断我们是否能够承担起中部崛起战略支点这个任务,更科学地让我们认清自身的位置和环境。

  三问

  创新是否等于发展开发区?

  李长安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创新,但创新是不是就等于发展高新技术、建设开发区、加快科教事业?

  “我理解的‘创新武汉’,应该是武汉的每一个市民都有创新的意识,哪怕我是工厂搞管理的,甚至是街道的社区服务人员,都要思考怎么来创新我的工作,创新涉及到各行各业,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一种‘创新武汉’的氛围。”

  李长安建议,鼓励市民创新,可以建立一种奖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市民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刘春燕

  只见森林绿化增 为何不见绿?

  武汉道路绿化设计尚未达“国标”

  刚刚过去的2006年,武汉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新目标:未来五年,武汉生态环境要持续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将武汉建成滨水生态城市。

  武汉究竟要打造成一座什么样的山水园林城市?怎样的环境才算是最宜人居?连日来,武汉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再次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森林绿化覆盖不均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森林覆盖率达21.88%。尽管这个数据比2002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但武汉市离森林资源总量覆盖率30%的奋斗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都说武汉的森林绿化面积在不断增长,但为什么在中心城区就几乎没什么树在增多的感觉呢?”家住汉口赵家条的曾军说。

  来自市九三学社的政协委员们也联名提出:武汉市森林覆盖率增长与市民看不到树增长之间的矛盾关键就在于森林绿化分布不均。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绿化量明显还比较单薄。

  目前,武汉市很大一部分道路设计未达到国家标准,如园林景观路绿地率还达不到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化率也达不到30%。

  宜居城市不能忽视人文资源

  《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五年武汉要建设成生态城市,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其中,要加强水体修复、山体保护和园林绿化,彰显城市山、水、林生态特色。

  对此,也有市民提出,如果仅仅是加强山、水、林的建设,就算其硬件指标达到了生态城市的标准,那武汉这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与其他城市好像没什么区别。

  在武昌一所中学当老师的易琪说,武汉所打造的山水园林城市不能仅着眼于山和水,更重要的是要揉合武汉的文化底蕴,盘龙文化和以黄鹤、琴台为代表的楚文化,凸显着文化的城市才显得有品位。

  “我们要以地域文化为灵魂,做好武汉的山水园林城市规划。”市政协委员施平也建议,武汉在制定宜居城市的蓝图中,应该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合到建设中去,用人文来体现武汉的特色。

  本报记者 何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