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推进“两区”开发专题报道:虚功实做激起人的活力――榆社探索欠发达县区发展之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8:55 山西新闻网

  去年11月23日,一场无声无息的小雪飘洒下来,覆盖了太行山脉,滋润着久旱的土地。就在这一天,榆社县摆开了建设“新三通”的战场:村村通移动电话,村村通数字电视,村村通宽带网络。

  榆社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通水、通电、通路”的“旧三通”就比发达县区晚了许多年,现在要在春节前实现“新三通”,其气魄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榆社干部说:“我们不能步步比别人慢,要赶超就必须在某些方面跨越式发展。”

  随后的采访证明了这一点,今天的榆社和榆社人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更新思想观念。县委县政府为长远计,甘于下真功夫狠抓“看不见的政绩”

  翻开榆社县委去年的工作通讯,你会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信息:

  9月,榆社县组织乡村两级干部273人,到太谷、祁县、长治、晋城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11月,榆社县组织四大班子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共42人,到清华大学进行了一周的集中培训。

  前年以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的一系列举措,像一股股清风吹拂着这个山区小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个县先后有2000多人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各类培训近500期,受培训者达2万余人次。对于一个山区小县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集中充电过程,也需每年投入100万元。

  2005年5月,40岁左右的曹煜和卫明喜来到榆社县,分别担任县委书记、县长。为官一任,从何抓起?县委一班人在调查中清晰地看到,榆社经济社会发展慢,慢就慢在干部身上。相当一部分干部思想不解放,缺乏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发展意识。有的干部得过且过,逐渐形成了“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安贫守旧意识,以至满足于要救济粮、等扶贫款、吃扶贫饭。问题找到了,但这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为官一任三五年,值得在这方面下功夫吗?县委、县政府的回答是―――值得。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曹煜郑重地讲:“榆社要脱贫,县委首先要带头传播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营造谋事创业的工作氛围,构建科学高效的行政机制,培养勤奋敬业的干部队伍。榆社要变,首先干部要变。

  榆社县委、县政府甘心抓这“看不见的政绩”,一开始并不被人理解。说把精力放在这上面出力不讨好,不如抓财政收入、抓GDP、抓项目。榆社县委主要领导认为,增加经济收入的硬指标当然不能放松,但是在欠发达地区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重要。眼下看不见,是为了不远的将来能看见;现在摸不着,是为了改变永远摸不着。

  2005年9月开始,榆社县开展了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大培训、大参学、大讨论”活动。县委书记、县长带队,一路南下,一路北上。南下的队伍考察晋城、焦作、洛阳、郑州、巩义、河津和侯马等地,北上的队伍考察呼和浩特、包头、怀仁、右玉、山阴、应县等地。这次有针对性的考察学习对大家的触动很大,看到一些自然条件和榆社相近甚至不如榆社的县市发展得很快,大家真正感到了压力和差距。副县长高景全走到包头的时候憋不住了,电话打回县里:把政府大院的围墙马上拆掉。他分管政府机关,在改造机关办公楼的过程中,有人提议拆围墙,他下不了决心。出门一看,他不犹豫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冯够梅、政协主席李云生心得颇多:“右玉是一个国定贫困县,人工造林使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7%,县城建设得那么漂亮,不可想象。人家的经验是‘先动手,后伸手’,干好工作,再争取上面支持。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很有针对性,很值得学习。”考察回来,趁热打铁。县委组织了电视讨论,一个月的时间,乡镇领导和部门领导逐个在电视上谈体会、谈发展。一时间,在榆社刮起了一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旋风。

  西马乡干部考察回来后,组织村民发展蔬菜大棚。群众说,“大棚好是好,没有钱建也是白搭。”于是乡干部把自己的钱存到信用社作抵押,帮助农民贷款,难题迎刃而解。兰峪乡动员乡干部和农民双向选择“结对子”,每个乡干部借给结对户300元发展养殖业,建立利益共同体。

  乡干部动起来了,村干部也动起来了。有些村干部一辈子也没出过县,如今有的出了县,有的出了省,有的还坐进了大学的课堂,脑子开窍了,办法也就有了。考察学习归来,北寨村党支部书记韩小兵自己带头建大棚,还动员了3户农民和他一块干。他说:“赚了钱是你们的,赔了钱我给你们补上。”

  去年以来,榆社不同层次的外出考察几乎没有间断过,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也没有间断过,一个学习型社会的氛围初步形成。2006年,榆社县35岁以下的干部全部通过了计算机考试;今年,县委要求所有的干部都要通过三个模块的计算机考试。

  年薪10万元聘一名中学校长。旨在冲破羁绊,启动山老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车轮

  2005年,榆社县高考成绩大滑坡,1183名考生达线者不过百人。一时间,舆论哗然。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在感到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看到了深层次的问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落后存在于诸多领域,高考滑坡只不过是一次集中暴露。于是,县委先是公开道歉,随后便以年薪10万元招聘校长掀开了教育改革的帷幔。数月之后,榆社中学新的领导班子成员到位,教师选聘、教师资格考核等机制相继建立,中小学布局调整如期完成,共撤并中小学校82所,全县单师校、复式班成为历史,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全县教育开始走向规范。

  一年之后,这一改革力作得到明显回报,榆社中学高考成绩达线人数208人,比上年翻了一番之多。机制创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受聘担任的校长张斌文带领教职工披星戴月地工作,向全县人民和学生家长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育改革留给榆社人的重要启示是:资源匮乏是制约榆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落后。对榆社来说,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就难发展。教改之后,城建、干部人事、粮食、计划生育、卫生、机关后勤服务等10多项改革随即推开,榆社翻开了新的一页。

  过去,榆社县城的脏乱差是比较出名的。问题的症结在体制不顺,投入不足,职责不清。县委、县政府果断将原来既是建设单位、又是管理单位和监督单位的城建局一分为三,重新组建城建局、城管办和市政服务中心三个部门,细化职能,各负其责并加大投入。果然,县城迅速“变脸”:城区的几个出口打通了,街道变得宽阔通畅了,干净整齐了,美化亮化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榆社县城冒出了好多个“第一”:产生了第一座城市公园―――文峰塔公园,建起了第一批城市公厕,添置了第一批城市交通标志,出现了第一批灯箱广告。这些变化在别的地方可能是区区小事,但在榆社干部群众眼里,这是了不起的变化,是改革的成果。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个难点,也是一个必须着力的重点。按照中央有关精神,他们出台并实施了三个层面的干部选拔任用办法。一是科级领导干部公开招聘和四大班子实名推荐制度。二是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三是一般干部公开招考制度。城市监察大队、城区治安监察大队、中小学新聘教师,电视台、档案馆讲解员和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等202个岗位,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

  如今在榆社,除了回乡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分配外,任何机关、事业单位招人,都必须通过公开考试,而且所有考试成绩都要在电视上公示。一次,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干部登门拜访县领导,说这次回家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家的两个人通过考试有了工作,有一个还从农村进了城。他说,没有想到家乡的改革推进得这么快,更没有想到改革能给他家带来这么多实惠。

  县委书记压“数字水分”。用行动告诫干部,只有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榆社才有希望

  在榆社,流传着一个“县委书记数鸡”的故事。

  榆社县的笨鸡养殖很有名气,但过去规模一直不大。2005年春节前,省城一位客商慕名来榆社购买笨鸡蛋,结果跑了好几个村才凑了10公斤。这位客商临走的时候撂下一句话:“没有想到山老区人也爱玩虚的。”这件事对县领导触动很大,去年一开春,县委、县政府号召各乡镇大力发展笨鸡养殖,带动群众增收,还制定了奖励政策。没想到,3个月后,各乡镇上报养鸡总数已近30万只。县委书记曹煜心存疑惑,便派统计局的人员到各乡村“数鸡”,最后落实下来,全县养殖笨鸡不过17万多只。县里将这一情况通报各乡镇各部门,那些弄虚作假的干部脸红脖子粗,群众则从中看到了希望。

  为了改变“年年养鸡不见鸡,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状况,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榆社县近年来采取了一个硬措施:县四大班子领导、乡镇领导和部门领导,逐一面对电视镜头向全县人民讲一年的工作打算,公开汇报,公开承诺。年终,县委还推行电视汇报制度,让各级领导对照自己年初的工作承诺,向全县人民交账。这一招给各级干部上了“紧箍咒”。今年,榆社县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委领导班子建设的几项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纪律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决定》《乡镇年度工作综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考核办法,初步营造了谋事创业、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

  现在,榆社干部中扑下身子干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了,真抓实干、为民办事蔚然成风。北寨乡的群众说,党委书记岳献兵为了推广蔬菜种植技术每天和群众一块下地,有时候还和农民一起吃住在拱棚里。乡长白建勋把自己的两万元钱拿出来,帮助一困难农户建拱棚。职能部门也不甘落后,走出机关为民办事。文物局领导多方筹集资金,几番外出考察学习建成全国一流的化石博物馆。民政局领导打破传统模式,创造性地把连片的8个村组织起来,共办一座康乐院,使当地的五保户得到了照顾,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榆社县委、县政府在群众中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形象。信访局、残联等这些直接面对弱势群体的单位,县领导非常重视他们的工作。残联的负责人说,县委、县政府把阶段性消除白内障作为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6年中,政府出资免费为108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康复手术。信访局的同志说,现在榆社不存在群众见不到领导的事情。2006年8月,榆社县将每月的15日定为县领导接待日,现场办公,为群众排忧解难。8月15日是第一个接待日,来访人员达120余人次。在文峰塔公园清理卫生的一名妇女说,她的工作就是在领导接待日里卫明喜县长给安排的,她丈夫身患重病,家庭生活困难,这份工作救了急。

  如今,榆社县干部群众思进思变,真抓实干,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榆社县2006年1至11月实现财政收入3.12亿元,增长25.5%。对外开放的势头更加令人欣喜,引资项目的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均名列晋中前茅。事实证明,榆社矢志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不是贻误时机,而是更好地抓住了机遇。

  本报记者李晓明 苗武军 白续宏

  (编辑:张星秀)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