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贫弱罪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17:52 《法律与生活》杂志
宽恕贫弱罪人(图)
法律与生活新一期封面

  一对已失业半年多、惊恐之中杀死了“爱情结晶”的“北漂恋人”;

  一位妻子癫狂、女儿脑瘫,在盗窃高压电缆时被击致残的家庭支柱;

  一位不堪虐待,对忤逆养子下了“重锤”的中年男人;

  一位离婚未离家,向病榻上不领情的公公下了“杀手”的前儿媳妇……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刑事犯罪被告人!

  这些原本贫弱善良、生活在你我他中间的普通人,虽踏破法律之规落入“罪人”之列,却越来越被公众、舆论、法律所宽容——来自受害人一方的宽恕,尤为撼动人心!

  被压力扭曲的“顶梁柱”

  本刊记者/胡庆波 通讯员/何照新

  2006年12月6日,对34岁的孟祥明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他做了最坏的打算。提前一天,从左邻右舍凑钱买了一桶10斤重的食用油,看着前两天大队刚送来的一袋米和一袋子白面,他放心了——如果……这些够76岁老母亲、精神有恙的妻子和4岁的病残女儿维持一段时间了。

  在母亲和妻子留恋的目光中,这位逃亡8年的抢劫犯罪嫌疑人只身离开了位于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镇张官营村的家,前往北京接受法院无法预知的审判。

  “我真没想到,自己那天还能回家!”孟祥明后来对记者说。

  法庭上的一声叹息

  2006年12月6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第五法庭。

  孟祥明局促地坐在被告席上,东张西望地审视着这个令他敬畏甚至在噩梦中不知来过多少次的地方。一件绿色军用棉大衣,恣意地躺在他身旁的椅子上。

  他是个残疾被告人。他那只剩半截的伤残右臂藏在外衣内,受伤的左臂“支”出体外,缠着绷带,残缺不全的手指分外显眼。

  孟祥明手臂的伤残与他的犯罪有关。2006年3月,在盗窃电线时,他的双臂不慎被电击而伤残。也正是这次侥幸心理引发的盗窃行为,使他8年前参与的抢劫案浮出水面——

  1998年1月27日凌晨,孟祥明与杨爱军等4人驾驶两辆农用三轮车,携带铁梯、绳子、木棍等作案工具,在

首钢矿业公司技术供应处钢材库,盗窃了26根槽钢,价值相当于人民币4430元。在转移赃物的过程中,他们被民警发现。为抗拒抓捕,孟祥明等人当场用暴力手段将前来抓捕的一名民警打伤。

  之后,孟祥明开始了长达8年的逃亡生涯。

  前妻因此在气愤之中改嫁他人。最初,他惶恐不安,逃亡在河北省唐山市,朝不保夕地做些建筑工地的活儿,每当看到穿着制服的警察,他都会忐忑不安,慌乱地躲开他们的视线。

  后来,孟祥明遇到了做服装生意的现在的妻子,两人很快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这时的孟祥明,心里觉得踏实多了。

  躲过了风头之后,他带着新婚妻子回了老家。本来觉得该安稳些了,谁曾料想,妻子大脑受到了刺激,竟然得了精神病。随后,不到2岁的女儿被查出患了脑炎,原本岌岌可危的家雪上加霜。

  孩子生病以来,孟祥明感觉自己一直受到两股力量持续的、无间歇的撕扯。一股力量是8年前自己已经犯下的罪行,悔恨中的他深知逃亡中的自己一定不能再错了;而另一股力量是家庭的沉重负担,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必须支撑起这个家……

  2006年3月14日清晨,在妻子病情发作谩骂他无能的当天,抱着侥幸心理的孟祥明把双手伸向了可以“换”点钱回家的电线。但把“第三只手”伸向电线的一霎那,电流剧烈的力量“打”得他全身猛烈抽搐。两种力量的撕扯骤然停止,他意识到:完了!

  孟祥明此举不仅遭受严重电击,而且触犯了刑律。他马上被当地警方抓获(后因他交代了8年前的抢劫案,被移送北京司法机关处理)。

  事发不久,他的父亲含恨离开了人世。

  审判现场。“当你实施这两次违法行为时,是否考虑到会导致什么后果?” 审判长吕志杰法官厉声问道。

  孟祥明低垂着头,难以作答,肃静的法庭内传出他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声。

  这一声叹息,承载着太多的内容……

  由于孟祥明在庭审中自愿认罪并对案情供认不讳,启用简易程序的庭审进展十分顺畅。不到一个小时,案件便审理终结。

  最终,法院当庭做出判决:被告人孟祥明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法槌“砰”的一声落下后,孟祥明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隔了几秒钟,孟祥明猛然起身向前,含着眼泪向法官连鞠了三个躬,边鞠躬边连声说“谢谢”。

  “我可以回家了,我不用坐牢了,我的家保住了!”庭审结束后,孟祥明兴奋地对记者说。

  在随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发下誓言:“我以后就是要饭,也不会再做违法犯罪的事了!”

  家里的顶梁柱

  “他要不是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坎儿,也不会走上这一步。”孟祥明所在的张官营村党委副书记朱洪喜拍着胸脯对记者说:“我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他在村里从来没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品质很好。”

  如果说第一次盗窃(后转化为抢劫)是一时糊涂,那么到底又是什么促使孟祥明8年后再次以身试法?

  带着这一疑问,追踪着孟祥明回家的脚步,2006年12月13日,本刊记者来到张官营村,走访了他的家庭、邻居和村干部。采访过后,记者终于了解到孟祥明法庭上的那声叹息里,原来杂糅着太多的苦涩、无奈与辛酸。

  孟祥明现在的妻子婚后不久大脑受过刺激,得了精神病。“她心眼特别小”,孟祥明在庭审后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

  那天,孟妻始终没有搞清楚记者的身份,只是在喋喋不休地说孟祥明一家怎么欺负她了,并指着自己身上有些油黑的红色棉袄说:“他从来不给我买新衣服,这还是我结婚时候的呢。”说着,左嘴角边泛起一小堆白色的唾沫,情绪非常激动。

  “现在都会说人话了呢!”记者回头一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掀起门帘走了进来。她是孟家的邻居,经常过来串门。老太太告诉记者,孟的妻子前些年精神病更加严重,现在好多了。孟对父母非常孝顺,如果妻子和父母发生什么不快,自然是要说妻子的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孟家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

  由于当地土地沙化严重,被退耕还林。按照规定,他家只能分到一亩土地,这一亩土地被退耕还林后的收入是每年160元的补助。

  孟出去打工每月赚的几百块钱本来还能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但是和孟同住的父亲患有脑血栓瘫痪在床多年,他还有一位76岁的老母亲需要供养。

  当大多数城市的父母在为自己的宝宝选择什么品牌的奶粉而举棋不定时,他们断然不会想到,在河北省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名叫佳晴的4岁女孩已经两年多没有喝过奶粉了,小小的她似乎早已忘记了牛奶的芳香。孟家墙壁一角堆满了方便面的空箱子,不到5毛钱一包的方便面成了这个小女孩每天的“营养品”和“奢侈品”。

  佳晴是孟祥明的女儿。两前年,年仅2岁的她得了脑炎,手术的过程中又欠了很多外债。孩子一天天长大,至今还不会走路,除了喊“爸、妈”外什么也不会说。面对记者随手掏出的一把“大白兔”奶糖,别的同龄孩子一定会兴高采烈地扑上去,而佳晴只是呆呆地看着,因为不认识这种美味,她看糖果的眼神一如看记者一样,陌生而木然。

  12月的北方,寒风凛凛,连村头路边的杨树都在瑟瑟发抖。就是这样的一家人,住在室内外温差不到5摄氏度的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中。

  宽容贫弱罪人

  “孟祥明案”的审判长吕志杰法官向记者表示,“缓刑”的判决,是针对孟祥明的悔罪表现和认罪态度,以及可能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而作出的。

  令孟祥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为了节省他的住宿费用,让他当天能够赶上长途汽车回家,合议庭在宣判后,审判长顾不上休息立即对判决书进行校对、打印,使判决书在当天中午就到了他的手里。而且,在吕法官的安排下,孟祥明还在法院吃了一顿免费午餐。

  吕法官介绍说,自1997年3月14日《刑法》修改及1996年3月17日《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法律比之前更充分地体现了人文关怀。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每位法官都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被告人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只要迷途知返,痛改前非,他们就会得到尊重。像孟祥明这样贫弱的罪人,更是非常需要这种人文关怀。

  孟祥明吃过午饭后,手里攥着判决书,于12点多钟轻松地走出了法院大门。

  他辗转到四惠,赶上了下午从北京发往迁安的的长途汽车,当天晚上七八点钟回到村子里。当时,他的母亲正拄着拐棍站在门口,妻子在炕边呆呆地坐着。看到孟走进来,两个女人一脸的惊讶。

  第二天早上6点,孟祥明起床吃了碗热面汤。就用仅剩的伤残左手,颤颤巍巍地扶着自行车把,迎着寒风骑上20来里的路程到迁安市里,开始了捡垃圾的生活。

  记者去他家采访的当天,未能见到孟祥明本人。“他一大早就去市里捡垃圾去了。”和孟祥明一起长大的邻居孟令秋告诉记者,“他一般傍晚时随便找个垃圾收集站将垃圾卖掉,赶在天黑之前回家。情况好一点一天赚个十五六块,不好也能赚个三五块钱。他现在残疾了,手脚不得力,尤其刮风时,只能下来推着车走,昨晚我看见他那手指都化脓了……”

  “他出了这事,全村人都气恨(当地方言,恨铁不成钢之意)他。一个大小伙子,整点啥不好,非得干那违法犯罪的事。不过他也太可怜了,大家自发地三五十块地帮他一把,赊小卖部的方便面的钱不用还了,每月的电费村里给付了,前两天村里还给他家里送去了一袋米和一袋面。”孟令秋一边叹气一边说,“要是一般人,早就给压垮了,可这小子刚强。前几天,他非得把借我的100元钱还给我。”

  “我觉得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天天能见到我的小闺女。”问及“缓刑”回家后的感受,孟祥明的脸上泛起了一丝幸福的笑容,“可是我觉得很内疚,我没有能力让她健健康康地活着!”

  “那你打算一直这样捡(垃圾)下去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孟祥明沉默良久。

  记者手记:

  孟祥明就像一根顶梁柱,在太多太重的压力下,突然间扭曲——一时的“头脑发热”步入了歧途。

  虽然曾经两次犯罪,在我看来,孟祥明还是个勇敢的人。

  面对贫困家庭的压力——去世不久的脑血栓父亲、76岁的老母、精神病的妻子、4岁的脑炎后遗症女儿……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一直未曾逃避。

  我发自内心希望,获得法律宽恕的孟祥明,今后一路走好。

  受惠于法律的当事人(一)

  老父锤杀养子

  2006年6月27日,“没动过养子一个手指头”的老父突然用铁锤杀死了25岁的养子。而一封全体村民要求法院从轻处罚的联名信更让人备感蹊跷。

  1982年,婚后无子的邓寿田抱养了一个婴儿,取名邓子军。邓子军小时候是个好孩子,但上了初中后就管不住了,说脏话,砸东西,甚至用棍子殴打养父。邓寿田养的三只看家狗也被邓子军一一毒死了。

  年初,不堪忍受的邓寿田和老伴到法院与养子解除了收养关系,法院判令邓子军3个月内从老人家里搬走。事发当天正是3个月的最后期限。当日凌晨3点多,邓子军砸开家门边洗脸边威胁道:“我出去的时候就是你们的末日。”

  邓寿田备感恐惧:“我们两口子把他养这么大,再让他给害了怎么办?”思前想后,一股冲动让他做出了疯狂的举动。

  2006年12月22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邓寿田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

  家庭的喜与悲,老人的苦与泪,人性的得与失,法律的威与严,道德的思与辨,这11年,汇聚了多少悲情与悯怀,又承载了多少无奈与反思。

  父亲实施的“安乐死”

  2006年1月13日,51岁的王廷和亲手掐死了他的小女儿,而这竟是女儿主动提出的要求。

  小女儿叫王琼,在2005年6月23日夜,与色魔搏斗中不幸从五楼坠下,虽然捡回了命,但高位截瘫并发症——严重肺内感染、泌尿感染、褥疮等疾病进一步恶化。她一度藏起家里的水果刀以便轻生,但当被伤病折磨得痛不欲生时,她绝望了:自己连自杀的力气都没有。她只有求助于自己的父亲。

  王廷和,51岁,2000年因车祸而买断工龄下岗,后因经济拮据到油田打工,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法庭上,当辩护律师问他:“当时你难道没有其他选择吗?”王廷和回答:“债已经借了15万元,沈铁鑫(致王琼坠楼者)家又不赔钱,女儿生不如死,当时我没有别的出路了……”

  在“成全”女儿的时候,他把枕巾垫在女儿的脖子上,再用手去掐。检察官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在法庭上哭了:“女儿的脖子动过手术才几个月,我怕掐疼她,所以要垫毛巾。我只想她离开的时候没有痛苦。”

  庭审当日,居委会以及500名邻居、老乡、亲戚向法院投书,请求从轻发落王廷和。检察官也向法庭表示,希望王廷和能被依法轻判,以获重生。

  半个小时的合议后,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法院当庭宣判,王廷和犯故意杀人罪,但从轻处罚,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期3年执行。这个判决比辩护律师希望的判决还要轻。

  人性化的判决让我们感到欣慰,但“安乐死”的争论又在耳边响起,被害人救护制度的缺失更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整理/李连宇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7年1月上半月刊)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