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小学推行国学经典教育 家长称孩子变得更懂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19:06 时代信报

  记者 朱彦 实习生 董茜/文 郑宇/图

  核心提示:

  一所小学祭出“国学”大旗,旨在弥补现行道德教育缺失。

  国学真伪暂且不论,让小学生们背诵国学经典,不求甚解,能否真的达到预期目的?两套迥乎不同的教育体系如何求得共生共容?当国学渗透到孩子们的血脉之中,那些逐渐消失的文化印记能否再次唤起记忆?

  小学生读《大学》

  1月9日中午12点50分,江北培新小学,书声琅琅。

  “娃娃们又在念经了。”校门口摆烟摊的大娘笑着说。

  他们的校长张光琼很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说法。张告诉记者,这是学校已推行了近4个月的“经典诵读”活动。从去年9月开始,该小学的学生要按年级不同,分别背诵传统文学中的经典篇目。一二年级背诵《弟子规》,三四年级背诵《三字经》,五六年级背诵《大学》。

  在培新小学,每天中午12点50分开始,是20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学生们要在教室里背诵古典经书,已成定规。

  在学生们手捧的读本上, 《大学》、《孟子》的内容,用大三号字印刷,每个字上标注着拼音。

  坐在最后排的女生颜丹妮背得格外认真。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手持读本。她的语文老师别凌琳告诉记者,丹妮能一字不拉地背完整部《大学》,完成这些,她花了两周时间。

  下午1点整,诵读课进入相互抽查的环节。学生们三三两两聚集起来,分成小组,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六年级二班一共有38名学生,虽然学生们的记忆力有强有弱,但几个月下来,学生们至少都能大段背诵《大学》。

  反对者在转变

  去年9月,张光琼调任培新小学校长之后,推行了这项教学“新政”。

  “我觉得这些经典古籍很值得一读。”张光琼说,“它能弥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的缺失,比如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艺术。这对我的一生都有帮助。”

  因此,张光琼准备在培新小学开始这场活动,并为它制定了一条看上去很漂亮的口号:“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她刚把“经典诵读”的计划拿出来,马上遭到了质疑,大部分老师都不同意。很多人认为,现在全社会都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盯着学校的优生率,拿出时间去背这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有什么用”?

  有些老师把张光琼的计划斥之为“复古”、“念经”。

  但是两周后老师们发现,学生们在很短时间内扩大了识字量,现行语文教材里的生字,他们能够马上记住。并且,在背诵拗口的古文后,学生们的记忆力大有提升,背诵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也显得非常轻松。

  “我刚讲完一篇新课文,有的孩子就能大致背诵了。速度慢的学生,再读上几遍,也能背下来。”一名语文老师说。

  反对声日渐减少。张光琼还请来了西南大学的教授专门培训老师。

  张光琼更想不到的是,中央电视台这时也帮了她的忙。去年国庆开始,北师大教授于丹做客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推出了讲《论语》的系列节目。于丹结合当今社会现状,以浅显的语言,讲述《论语》中的处世之道,深得观众好评。

  这让许多先前持怀疑态度的老师转变了看法。因为《大学》和《论语》类似,也包含了古代先哲对人生的思考。

  语文老师别凌琳说,从这以后,许多以前质疑经典诵读的老师,都换了一种思维。“到现在,老师们都觉得,这些经典诵读活动是有用的。就算从应试出发,这也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增加他们的识字量。”

  在培新小学,学生家长很少对此提出质疑。在别凌琳的班级,有七八位家长,得知孩子背诵成绩不够理想后,还在家里给孩子开小灶,监督孩子背书。

  进入1月,面对马上就要开始的期末考试,很多孩子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大学》。

  好读书不求甚解?

  背诵古文的学生们对于文意并不完全理解,老师也不做要求。只在背诵一个新篇目前,老师会告诉学生,这个篇目大致讲的是什么道理。

  尽管能够全文背诵,并且能批评记者“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的“蓁”字该读zhen而不是qin,但颜丹妮并不能完全理解《大学》中的每一句话。她觉得,《大学》说明的道理,是要做大事,必须先做好小事。

  “孩子们理解不透,是正常的。”张光琼告诉记者,她更看重的是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19,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