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人才大集只火了“上座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2:13 大众网-齐鲁晚报

  本报济南1月13日讯一场招聘会提供了四五百个职位,每场都有一两万人拥入。现在许多求职者对这种“集体扫荡”式的应聘模式感到有些“疲劳”,不愿争吃“大锅饭”。有专家预测,为特定人群服务而举办招聘会,将是今后人才供需的最主要形式。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记者刚走到门口,满眼看到的是摩肩接踵的求职者,一些较为知名的企业或热门专业的招聘台前,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来自山东大学南校区的大四学生小崔告诉记者,他在外围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挤到了招聘人员的面前。招聘人员只是用不到1分钟的时间,粗略地浏览了他的简历,就告诉他“等通知”。“我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每次都这么挤,而且成功率也不高,我知道自己这次又没戏了。”小崔无奈地说。

  “现场的人太多了,收简历都忙不过来,而且很多学生放了简历就走,根本没什么时间沟通。”省城一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们公司参加了两场招聘会,效果都不很理想。她认为和求职者进行现场沟通很有必要,但就是没时间。一方面单凭简历无法判断学生的真正素质,另一方面,收到的简历过多,只好回去研究筛选,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记者在几次招聘会现场也发现,实际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有的需要中高级人才,有的需要一般操作工等。有不少求职者也呼吁,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和大学生就业的进一步市场化,曾被誉为大学生“求职盛会”的供需见面会已走到了发展的尴尬路口——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签约率较往年不可同日而语。

  据省人才交流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大型现场双选会具有直观、信息全、范围广等优点,目前仍然是主要的招聘模式,而且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与此同时,目前我省出现了不少针对热门专业的专场招聘会,使求职者一目了然。有专家预言,服务特定求职群体的专场招聘会将是今后招聘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记者 董钊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