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推进“两区”开发专题报道:富民强县经济社会共长――榆社探索欠发达县区发展之路(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05:54 山西新闻网

  在推进思想解放、制度创新、求真务实的同时,榆社县委、县政府遵循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谋划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提出了“西搞水、东采煤、中增绿”的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源发展模式,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针对贫困人口多、基础条件差、没有矿产资源的县情,发出了以“农民创家业、能人创实业、老板创大业、干部创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创业”号召,工业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规模经营,农业通过调产增收、加工升值、品牌促销,榆社正在形成工业大项带动、农业集群推动、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的和谐氛围。

  小群体、大规模,低能耗、高增长,占地200亩的三大企业产出了全县64%的GDP。

  榆社工业跳过旧的窠臼,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

  2006年底,被列为全省“两区”开发项目的榆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双40万吨聚氯乙烯、烧碱一期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寒风中,数以百计奋战在工地上的设备安装工人,正在满腔热忱地期待着这项投资16亿元的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公司副总经理冯效恩介绍,“十一五”期末,榆化的年产值可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22.5亿元。

  如何在榆社这片无矿藏、底子薄的土地上发展工业,进而壮大全县经济的综合实力,增强反哺“三农”的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榆社县抓住省里招商引资和“两区”开发机遇,通过引进项目、强力技改、滚动发展,并竭力为营造便捷政务环境,使榆社的工业短时间内由原来传统的粗放经营格局,走上了低能耗、高增长、集约化的现代工业之路。

  榆化公司在两年多时间里,先后上了4万吨合成氨改造、两台2.5万千瓦余热发电机组和20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烧碱等重点项目,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随着不断升级的项目一年一个台阶,到目前已全部实现了高危岗位无人化操作,销售收入也从2004年的6个亿增长到了2006年的13个亿,成为全省大企业大集团“第三方阵”企业之一。

  广生胶囊有限公司在生产能力达到100亿粒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技术引进改造,今年又成为国际高端客户中美史克公司的供应商,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0%,并成为全球第二家开发生产植物胶囊的企业。改制后由广生控股的山西天生制药有限公司,还成功研制了7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其中“紫金山泉”牌“丹芩补骨胶囊”获得省优秀医药科技成果奖,还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华能榆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稳扎稳打,投资上亿元为新上的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安装了最先进的脱硫装置,使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了93%。现在,华能的汽轮机凝气不仅节水85%,污水也不再向外排放,烟尘除尘效率达到了99.7%。

  榆化上项目、广生搞创新、华能扩规模―――这种“老坛装新酒”的扩展模式,使榆社工业开始显现出现代工业的雏形。这三家占地不过200亩的企业,税收占到全县税收的60%到70%,成为榆社经济大厦的主要支柱。随着“十一五”期间柳泉600万吨煤矿、华能电厂三期2×60万千瓦机组、榆化聚氯乙烯烧碱三大项目的建成运营,三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还可增加90亿元,增加利税10亿元。

  龙头企业的扩展,带动了全县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化工园区内,专门为榆化生产包装纸箱和编织袋的美岳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和永泰福利有限公司,分别投资800万元、300万元新增两条包装袋生产线,年产包装袋又增加450万条。医药园区中,广生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新型环保材料的生产线项目,天生制药有限公司原料前处理车间项目,正在积极筹措中。园区之外,继潭村变电站在6月并网运行之后,投资8010万元的榆社城南变电站也开工建设。与此同时,由运输业带动的汽配电子、维修等行业也在迅速崛起,仅2005年全县新增民营企业23户,为全县经济发展积蓄了新的优势。

  2006年该县参加了多个招商引资会,拿出的5个门类、21个项目,也都是按照榆社的实际情况,以三大集团为带动,为实现当地工业扩张、产业升级精挑细选的,可以说是个个掷地有声。从县招商局得到的数字是:全年榆社县共引进项目18项,资金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亿多元,其中已竣工投产的有12项。

  如今的榆社,已经形成以榆化、华能、广生为龙头的电力、化工、医药三大产业集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现代化循环流动模式。

  笨鸡蛋名扬三晋,小杂粮畅销全国。两年来万名山区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产业富民的星星之火有望酿成燎原之势

  就榆社农村而言,整体上还是相当困难的。到2005年底,全县还有贫困村194个,贫困户1.43万户,其中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还有4029户,且大多集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老区。如何让这些农民早日摆摆贫困,实现全县的整体富裕,成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调查研究中,有人把问题归结为“榆社人懒”。但县委书记曹煜不这样认为,他说:“问题在于榆社产业结构太单一,农民除了种庄稼,没别的事情可做。所以解决富民问题,关键是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一条适合山区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发出“全民创业”的号召,并出台多种扶持性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群众投身创业活动。

  在拥有数千只笨鸡的兰峪乡大垴村,记者看到64岁的杨蓝明正在山坡上给围栏养殖的200多只笨鸡添冬料。杨大爷说:“养鸡是沾了政府的光,鸡苗不用掏钱,下了蛋还有公司负责收购,一年下来能挣万把块。”据了解,为了把笨鸡养殖做大,县财政50万元直补龙头企业,由企业向农民供应鸡苗、提供技术。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条的带动下,去年笨鸡养殖新增42.2万只,“榆社笨蛋”被列入“两区”开发产业,成了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品牌。

  在漳河岸边的西马乡,我们看到鳞次栉比的温室大棚,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白色的光芒。乡党委书记贾建生说:“这样的温室大棚,全乡已建成60个,还有60个拱棚正在建设中。”据悉,为了发展日光能温室、拱棚蔬菜种植业,西马乡以政府部分投资、县乡干部集资入股等方式,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成效大见。

  在田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我们看到笨重的木梁压制出的小麻油,正在经过现代化的工艺进行过滤、包装。如今,这种传统技术和现代工艺结合生产的食品在省城很受欢迎,2006年田禾的销售金额已经达到800多万元。据介绍,为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为了以产品带产业,为了打造农业品牌,榆社县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了利息补贴、结队帮扶、协调银行贷款等政策。去年,县财政还出资100万元,重点对绿健食业、五粮陈醋、河峪小米合作社、北寨小麻油等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大力扶持,并有4个品牌已经取得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

  在县城东升西街的一个乳制品批发店,我们看到赴日务工三年归来的老板任永平,他投资30万元创办的这家批发店现在年收入已上到4万元。这两年,为使全县2.2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走出大山,县委、县政府每年安排资金10万元,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民3万人次。目前,全县有1.8万人外出务工,年收入达9000万元。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但成为榆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同时也锻炼造就了40多个像任永平这样积累资本技术、回乡创业的“能人”。

  两年来,榆社县财政每年都要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培育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帮助农民根据各自条件选择发展不同产业:漳河两岸发展温室大棚,丘陵山区发展酥梨干果,青壮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老人妇女在家搞笨鸡养殖,手握资金并有经营能力者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从而实现农民的整体富裕和收入的多点开花。对于山高路远、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县委、县政府提出“能人上山搞开发,穷人下山谋发展”的移民思路。社城镇泉滩村水土含氟高,地方病蔓延,不足百人的小村庄,竟有30多个“光棍汉”。移民扶贫中,政府每人补贴2500元,将其合并到大村富村。也有的山村整体搬迁后建立起移民新村,再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

  移民空置的山谷,借助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开发。省城电力系统几位职工投资300多万元,开发了原先下赤土村所居山谷,专养南非进口的“杜泊”优种羊,俨然一个绿色天然、林牧并举的生态经济型庄园。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多种产业项目并举发展,使榆社农村生机盎然,农民增收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2006年全县笨鸡饲养量达到90.7万只,肉牛饲养量达到了3.2万头,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了450元。500个温室大棚、100个拱棚、4万亩露天蔬菜、7400亩林果,还有取得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的金蜜酥梨、河峪小米、“西马白”脱毒马铃薯、“昊绿牌”笨鸡蛋的生产,再加上劳务输出和对13个村、1400人的移民扶贫,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贫困人口也由两年前的5.4万人降至3.8万人。

  为了生态环境,榆社对外来亿元投资说“不”。何止蓝天碧水,欠发达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社会事业随经济发展而进步

  2006年年初,榆社外出招商,与辽宁一大型企业达成投资1.2亿元的海绵钛生产项目意向。但是,6月份双方在太原进一步协商时发现,这一项目尽管达产达效后可给榆社新增8000万元的税收,然而不仅污染严重,而且耗能很高。经过慎重考虑,县委、县政府最终选择了放弃。

  面对许多人的惋惜,县长卫明喜没有后悔:“欠发达地区之短是经济落后,之长在于生态环境好。我们不能因为穷就患上‘发展饥渴症’,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做。”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中尤其是社会事业的进步,这是榆社作为欠发达地区最大的“欠”。为了补这个“欠”,县委、县政府殚精竭虑、多方筹措、抓住不放,并首先在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方面实现了突破。

  19岁的乔伟是箕城镇的普通农民,一场结核性胸膜炎花了3万多元的医药费,由于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他得到了13222元的报销款。据统计,2006年1至10月份,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88926人中,有2591人像乔伟一样报销了共计209.4万元的医药费。现在,农民小病小痛可以在当地卫生站解决,得了大病有合作医疗,一定程度上告别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历史。

  榆社农村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实质性的进步。36所寄宿制学校投入运行,70所远程教育项目校改扩建成功。在“两免一补”中,20334名学生免除了共计116万元的学杂费,8119名学生免除了27.6万元的教科书费,1921名特困学生得到了20.3万元的补助。当然,农村教育改革、新型合作医疗仅仅是榆社改革的一部分。一年来,榆社县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先后拉开了10多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山还是那山,连绵不绝;水还是那水,弯转向前。但在全国“中部崛起”、全省“两区”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前,榆社心无旁骛抓改革,脚踏实地干事业,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切都在变。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我们深信榆社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李晓明 苗武军 白续宏

  (编辑:张星秀)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