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我的新闻可以影响股市指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12:54 黑龙江日报

  文/本报首席记者 张立 摄/首席记者 张清云

  

“我的新闻可以影响股市指数”

  

“我的新闻可以影响股市指数”

  麦华章参观生活报。

  从“打工记者”到涉足报业管理、从财经报纸创始人到亚洲一流财经传讯集团老总。17年磨一剑,麦华章演绎了报业奇迹———其创办的财经报纸及延伸电子类产品成为影响香港金融业的“晴雨表”,其报纸发布的消息成为股市涨跌、房地产业、大财团调整的杠杆。2005年其报业集团成功上市,成为香港股市近年来少有的新上市传媒股。如今资产10亿的《香港经济日报》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财经报章,而麦先生本人也被评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被当地人誉为帮助赚钱的“财爷”。近日,香港经济日报集团一行赴黑龙江访问,13日,记者采访了该报业集团创始人、香港经济日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兼执行董事、《香港经济日报》社社长麦华章。

  从“打工记者”起家

  初见麦华章,除了满头斑白的头发外,其外形、相貌都与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形似。对此,麦先生也不置可否:“我与梁锦松是大学同窗,在宿舍曾住过对门,还经常在一起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据麦华章介绍,1973年他毕业于香港大学欧洲文学专业,第一次来内地还是在念大学的时候。“三十多年前,我参加香港大学的学生会,随访问团回到内地来访问,那是我们香港大众界第一个旅行团回来,以前没有。当时,我去了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走访了一些大学、景观等,感触很深。所以毕业后我决定加入香港的中资报纸《文汇报》工作,成为一名记者。”麦华章说,当时香港的大学生很少,一般中学毕业生就可以当报社的记者,所以工资很低。“当时,我每月赚350块港币,而同窗梁锦松进入银行工作工资则是1800块港币。”而谈到当时做这个决定的原因,麦先生则说:“我当时就是觉得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情,为我们的国家做一点事情,这就是我的信念,让我支撑下去。”“当医生只可以医人,但是当记者,我们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至少可以监督这个社会。”说到当记者,麦华章显得非常兴奋,“社会上有很多事情是很不公平的,有很多人因为这些事情在受苦受难,当你揭露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有很多人骂你,很不喜欢你。但就是因为你的报道,受苦受难的现象可以得到改善,于是你就会很有成就感,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

  初入报社,麦华章从做外事记者开始,先是到各国去采访领导人的访问情况,而后进入一些战争之地进行现场采访。随着采访经验的丰富,其又进入社会新闻组,去追踪突发事件。“干了大约7年,我觉得作为记者一直在重复做一些采访而没有新意,没有吸收就会干枯,所以1980年,我毅然辞职去进修学习,我走时给报社留下了记者定期培训的重要性及报业设立记者培训制度的建议稿,这在当时引起报社老总的重视。”麦先生说。

  留学涉足报纸管理

  辞职后的麦华章来到法国新闻学院进修。“这里是全世界记者的培训基地,在这里我了解了世界新闻趋势,并且通过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奖学金。”对于那段留学经历,麦华章称对自己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飞跃”。

  初到法国的麦华章感触最深的是当地有很多华侨因为语言不通和受歧视而不能融入当地生活。比如,生病了不知道如何去看医生、因对一些法律条例不了解而莫名被罚款……于是他有了在当地办一张华人报纸、为当地华侨提供服务的想法。麦华章说:“我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香港文汇报社写了一份报告,但没想到对方竟让我负责创办该报的欧洲版,这是我第一次涉足报纸经营和管理,但我获得了成功。”

  1981年底文汇报欧洲版创刊,其香港版内容每天通过传真传输过来,而本地版则在当地采集。创刊时文汇报是借款开办,而当地的印刷、房费和职员薪水都由麦华章来支付。“为节省开支,我当时是一个人身兼数职,既是管理者还是编辑、记者、广告员、会计、卫生员,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经过一年的发展,我偿还了总社的钱,而四年后广告颇丰,我已经在繁华街道购买了一栋五层高的办公楼。”麦华章说。

  因为业绩突出,一纸传真,总社将麦华章调回香港,任文汇报副总经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有报纸60多份,但一半是亏本经营,与自己经营的欧洲版相比,这里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也更艰难。“当时总社的发行和广告在香港报业都排在后几位,在这里基础的工作不需要我来管,而我主要是负责经营,策划创造利润。1985年到1987年期间,我决定让报纸走出去,不惜金钱派记者到国外采访,比如当时报道亚运会,全港史无前例,吸引了大企业的眼光,并成功招揽了一次100万港币的广告,使报纸一跃成为香港报业的领先者。”麦华章说。

  创办首张财经综合类报纸

  “人生难得几回搏”是麦华章的座右铭,在其业绩辉煌的时期,他靠着这句话作出一项改变终生的决定———辞职创办自己的报纸。如今在香港乃至亚洲享誉盛名的一流财经报纸《香港经济日报》就是现任主席冯绍波和董事经理麦华章的杰作。

  麦华章说:“在我事业辉煌的时候,我做贸易的同学冯绍波找我,想一起做一些事情,当时1987年全球股灾,香港经济环境很不好,还流传着如果想一夜成为穷光蛋就去投资报纸的说法。但抱着搏一下的念头,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创办一张新的报纸。提起创办财经报纸的初衷,麦华章风趣地说:“纯属意外,当时香港综合类报纸有十几家,但财经类只有一家,我们当时对财经根本一点不通,但觉得竞争力小,就决定办财经类报纸了。”

  1988年,《香港经济日报》正式创刊,经过几年的发展证明,当时麦华章和朋友的选择是正确的。香港经济日报集团以2000万港元起家,没有雄厚的资源,报纸销量一度仅有8000份,几乎面临失败。但该集团从竞争对手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成功为该集团的将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麦华章回忆道:“起初经营很困难,我想这样不行,了解读者的需求才是报纸成功的前提。现在说这句话,好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在当时,香港做报纸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看不懂文章是读者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经过市场调研,麦华章等高管发现,当时香港其他综合性报纸和财经专业报纸的主要内容都是金融,即股票、外汇和黄金等投资性产品的资讯。而他们了解到“金融”不仅仅是这些,香港还有5万家工业工厂、许多房地产企业、超万家的贸易出口公司及涉及消费的旅游和餐饮企业,但当时香港没有一家报纸有工业版、房地产版和旅游类的版面,于是他们就将自己报纸定位为一家综合性财经报纸。麦华章表示:“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细分市场。如果当时办一份和其他报差不多、以金融为主的报纸,我们早就完蛋了。”“房地产是香港经济的基础,人们买房没有什么好途径,我们就是趁那个时机而进,大力发展二手房地产广告,吸引了读者和不少企业。”经过7年发展,香港经济日报集团的业务在1994年左右逐步走上正轨,每年广告收入达亿元,成为香港具领导地位的财经报刊,广告收入在同行业排名第三位。

  创造奇迹缔造报业上市

  虽然《香港经济日报》进入平稳发展期,但1995年的香港报业减价大战和免费报纸的冲击,又触动了麦华章等报业高官。麦华章说:“短暂的一年中香港多份报纸降价出售,还出现了免费赠阅的报纸,这给报业带来冲击。有免费的谁还会花钱买报,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多份香港中文报刊先后停刊,多年苦心经营的我们也同样面临窘境。”

  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在创办12年后的2000年开始转型。当时,正逢网络媒体刚出现,大家开始涉足做网站、做电子资讯,这也引起麦华章等人的关注,“我想我们的财经新闻受到市场认可,如果形成网络咨询同样是有受众群体的。于是我们在财经报纸的基础上拓展财经电子信息业务。先做房地产的数据库,分一些价值消息卖给发展商、代理商和房地产业务的专业人士。要看数据就要交钱,这样一上来我们就赚钱了。后来,我们再发展电子财经资讯,就是有及时的财经资讯做保证,提供财经内幕消息、金融趋势分析等电子资讯,也受到欢迎。政府官员、股市炒手、企业财团都按我们的消息赚钱,目前我们已经占了市场的80%份额。”麦华章提起该报业多元发展创造的业绩颇为得意。

  目前的《香港经济日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样貌已经大不相同了:集团已成为一家多元化媒体公司,除了核心业务《香港经济日报》外,集团还发展多项业务,如出版杂志、书籍、招聘广告及行政人员培训等。此外,集团还即时提供财经信息,为专业市场及散户投资者提供股票与衍生工具报价、新闻、评论及香港上市公司资料信息。

  麦华章说:“我们爆出一条新闻,可能就会影响香港股市指数的涨跌,而很多房地商也购买我们的电子信息来为新楼盘定价;部分财团以我们及时提供的财经消息平衡收益。”

  作为《香港经济日报》的创始人,成为“报业大鳄”的麦华章与集团高管又在2005年8月上演传媒业的一大奇迹,使《香港经济日报》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成功上市。其招股书显示,该集团总股本4.16亿股,当时市值已经增至9亿多港元,而该集团创办资金为2000万港元,也就是说,至今已增值约48倍。而麦华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内地有十几亿人口,其庞大的市场是所有出版商梦寐以求的。所以香港“报业大鳄”又计划通过合资形式进军内地杂志业务。本次来黑龙江考察,也希望多走走看看,期望有所合作。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