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舍得花百元鉴定一件宝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5:18 杭州日报

  

舍得花百元鉴定一件宝贝
本报讯(实习生 廖静 记者 李公阳)室外寒风凛冽,室内人气旺盛。早上刚过9点,吴山通宝城二楼人头攒动。昨天,浙江省首届大型民间藏品鉴真会在此举行。

  收藏爱好者排着长队等待专家的到来,许多人将藏品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或者揣在怀中,借着等待相互交流着“收藏经”。不久,国家顶级鉴定专家来到现场,一字排开,并肩而坐。一支笔、一张纸、一个微型放大镜,他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为收藏者掌眼鉴真。

  五件真品取得开门红

  付老先生按捺不住激动,几次从椅子上站起来想走到专家面前。他是本场第一位接受鉴宝的市民。“专家同志辛苦啊,你们帮我看看这些是不是真东西?”付老先生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著名陶瓷专家叶佩兰和杨静荣仔细观察起付老先生递上来的第一件藏品,一个刻花大盘,“你这个东西很不错,手感很好,花纹样式都表明它是典型的晚明龙泉窑,现在民间能看见这东西不容易。”叶佩兰很认真地说。

  紧接着,付老先生拉掉报纸、撤掉海绵,又拿出四件藏品,经专家鉴定都是真品,包括清末同治年间的将军罐、康熙晚期的清花盘等。付老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专业研究书画的,这些瓷器都是自己拿书画和人换来的,但是自己对书画之外的古玩不是十分在行,所以借这个难得的机会请专家鉴定。付老先生的太太本来在一旁紧张得发抖,听说都是真品,笑得合不拢嘴。

  “心酸”与“知识”同在

  年轻的李先生是上班族,平常逢双休日都要在家睡懒觉,昨天却起了个大早来参加鉴真会。李先生带了六七件藏品来,可是经专家鉴定全是仿品,这让他大失所望。专家希望他不要丧气,要持之以恒,并提醒他,收藏玉器最好从明清时代入手,循序渐进,这样收获会更大。李先生说,“今天只能抱着“心酸”回家了,但也学到了一些知识。”

  应先生是专程从台州赶来的,特地提前一天来杭寄宿在亲戚家。应先生带的藏品有的还是祖传的。经专家鉴定,一半是仿品,但也有像晚清时代的铜镜子和明代青印这样的真品。鉴定结果让应先生“喜忧参半”,但他表示,以后仍会继续保持收藏热情。

  鉴宝者的真品多于赝品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藏友来参加鉴真会。”吴山通宝城的钱总经理告诉记者,鉴定一件收藏品收费100元,曾担心来的人不会多,但结果出乎意料。特别是拿来鉴定的收藏品,多的有十来件。最让人高兴的是这次鉴真会真品多于赝品,而过去的免费鉴定会往往是赝品多于真品,“看来此次参加鉴定会的收藏者带来的大多是‘真金白银’”。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著名陶瓷专家杨静荣对记者说:“杭州收藏者的眼光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感觉很好,心理承受能力也强——概括起来说,收藏者眼光好,鉴赏能力高,收藏物品价值高!”但他也提醒藏友,不要盲目收藏,要多看少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