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回答一个问题:沿海强省目标为什么能实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29 河北日报

  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以下简称“沿海强省”)成了全省上下热议的话题。人们围绕这一目标定措施,作规划,议远景,谋发展,群情振奋,欢欣鼓舞。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志对这一目标心存疑虑,有的则显得信心不足。

  坚定的信心是成就事业的基石,而怀疑和动摇则是成功的大敌。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消除疑虑,坚定信心,我们认为,当前有必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沿海强省目标为什么能实现。

  有人担心,提出建设沿海强省,是不是在刻意提新口号?会不会热闹一阵子就过去了?

  有这种担心可以理解,因为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确存在着口号“提得多、变得快”的现象。我们河北过去也曾吃过这方面的亏。河北有一段时间发展之所以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展上缺乏战略性的思考,缺少连续的、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往往随着主要领导的变换每隔三五年就变换一个思路。

  那么,怎么看沿海强省这个目标?它会不会是人们所诟病的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赶时髦而刻意提出的新口号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重要的是看两点:

  首先,看这个目标是怎样提出来的。是下车伊始,不假思索,不做调研,仅凭一两个人拍拍脑门儿就轻率地提出来的呢,还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省情的深刻认识才提出来的呢?显然是后者。而且这一目标的提出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并反复地、广泛地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是“综合分析面临的形势,深入思考河北未来发展”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确立这个目标,是抓住机遇,顺应环渤海崛起的战略选择;是发挥优势,改变我省“东部区位、中部水平”状况的必然要求;是振奋精神,激发全省人民振兴河北巨大热情的迫切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北强化自身的沿海意识,提出建设沿海强省的目标,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人类文明的历史,是由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是依次由森林到草原、再到平原和河流,然后到海洋。发达国家经济腾飞,无不从沿海启动;先进地区实现跨越,无不首先做足沿海文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沿海是生产和交换效率最高的地方,谁充分发挥了沿海的优势,谁就能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

  所以,我们认为,尽管提出的时间可能会有早晚,尽管表述的方式可能会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河北建设沿海强省这个目标迟早会在某个时刻、以某种方式被提出来。可以说,建设沿海强省,是一个经过多方论证、深思熟虑的目标;是一个立足现实、有着实际需要的目标;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有着客观必然性的目标。这样一个目标,不会被轻易地改变。我们相信,只要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不停止,只要环渤海地区崛起的步伐不停止,即使有人刻意要改变,客观规律的强大力量最终还会使其回到这个目标上来。

  有人说,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个目标是不是定得太高了?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成为沿海地区的强省,可能吗?

  判断一个目标是不是过高,取决于对这个目标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判断。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要义是“沿海”与“强省”。

  怎么理解“沿海”?“沿海”可以指地理位置,表示靠着海的地方;也可以指一个区域,代表沿海地区。如果是前者,沿海强省就可以理解为地处沿海的强省;如果是后者,那么指的就是沿海地区中的强省。两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坐标不同,参照系也不同。前者是与全国各省市区相比,后者则是与沿海省市区相比。我们认为,建设沿海强省,目标是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建设地处沿海的强省,而不是建设沿海地区中的强省。因为,从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要想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成为中国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领头羊,是不太现实的。而要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里成为强省,则并非没有可能。毕竟,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六位,人均GDP也排在全国第十一位,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第二集团的前列;毕竟,我们正在迎来环渤海地区快速崛起这样历史性的机遇。

  怎么理解“强省”?我们认为,第一,所谓强省,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能硬性地给强省定指标,比如规定GDP达到多少,人均GDP排在全国第几位才算强省。强省的“强”,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只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就应该说是强的。第二,所谓强省,是指总体的强,不是所有的都强。作为一个强省,未必所有的方面都强、每一个地区都强。可以允许有一些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允许有一些地方的发展相对滞后一点。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所谓强省,不是一个要马上实现的目标,而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说三两年内可以建成强省,那肯定是吹牛。但如果假以时日,以现在的基础和条件,则不是没有可能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沿海强省这个目标并不是高不可攀,不是在唱高调。只要全省上下团结一心,抢抓机遇,埋头苦干,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有人说,目前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这么大,要想赶超谈何容易?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承认,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不承认这个现实,不正视这些差距,那是自欺欺人。其次,我们认为,有些差距也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么大。

  对差距的判断,有两种:一种是事实判断,一种是心理判断。前者摆在那里,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后者则受文化心态、思维习惯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差距会作出不同的判断,有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实际差距。我们发现,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越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问题和差距夸大。这种情况在我们河北比较普遍。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2006年公布的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包括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

石家庄的排名是第74位,而主观评价,排名却跌到了第244位。主客观评价之间的差距竟然这么大,很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对于差距也需要辩证地看。有的差距意味着潜力,有的则可以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比如,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开发程度、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开发程度要低得多。这既是差距,同时又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我们的沿海地区有大量未开发的滩涂,可利用土地面积居沿海各省市区前列。在土地已经成为投资主要瓶颈的今天,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而且,正如我们在曹妃甸所看到的那样,后发有后发的优势。可以一上来就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设备,实现后来居上。再比如,我们的收入少、工资水平低,这当然也是差距,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对资本和项目更有吸引力。据统计,现在不少发达地区已经进入投资边际效益递减期,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其带来的效益增长是递减的,而我们则处于投资边际效益的递增期。两相比较,我们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看到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自身的优势。比如交通,河北铁路、公路货物周转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300多公里,居全国前列;比如产业,我省偏重的产业结构与全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产业需求相契合;再比如区位,我省地处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又处于“东出西联”的战略要地,是华东、华南和西南连接东北、西北、华北的枢纽和商品流通的中转站,也是"三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

  前两年,世界银行曾组织一些外国专家来河北考察,仔细了解了有关情况后,他们一连惊叹几个"没想到":没想到在多数外国人甚至许多中国人头脑中没有太深印象的河北,竟然是一个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的"庞然大物";没想到河北的产业结构这么齐全,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实力和基础这么雄厚;没想到河北的区域位置这么好,发展的潜力这么大……面对这一连串的"没想到",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否过于灰色了,我们有时是否太不自信了?

  还有人说,我们在发展,先进地区也在发展。从前几年的情况看,不要说赶超,搞得不好,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会越拉越大!

  这种观点不是没有道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只看到过去的发展轨迹,而看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变数。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空间上,也表现在时间上。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会是匀速的,不会一直保持同样的节奏和步调,其间往往会出现一些波折,有时会慢一些,甚至出现停滞;有时则可能很快,甚至实现大的跨越。有例为证---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当时谁能想到它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可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深圳不但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且带动了整个"珠三角"的崛起。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包括大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曾经远远被"珠三角"抛在了身后,而随着浦东的开发与建设,现在却完成了对"珠三角"的追赶甚至超越。

  先行者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于水平相对落后、速度相对缓慢的地区来讲,当重大的机遇来临、必要的条件具备时,其发展,就极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今天的河北,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形势。

  从外部来看,我们拥有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北移,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全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的编制也即将完成……这些,使我们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一样,迎来了快速崛起的机遇;使我们和"长三角"的省市一样,具有了乘势而上的"天时"。

  从内部来看,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经过"十五"期间的培育,众多的大项目将在"

十一五"期间充分释放"能量";作为京津冀"双核"之一的曹妃甸港和作为冀中南引擎的黄骅港的飞速发展,对全省经济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们有了这样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平台---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和规律,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由"以资源推动为主动力的内循环"向"以资本技术推动为主动力、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媒介的外循环"的转变。

  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省经济发展中"利好"最多的时期,也是经济增长变数最大、最不可预测的时期。不能简单地依据以前的增长轨迹来推断今后的发展。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抓住和用好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河北就完全有可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甚至可能实现一个大的跨越。

  当然,再科学的目标也不等于现实,再难得的机遇也只是一种可能。把机遇抓在手里,将目标变为现实,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抱着坚定的必胜的信念,去实践、去拼搏、去奋斗。无数事实证明:先进和落后的区别,既表现在物质层面,更表现在精神层面---先进者总是信心百倍,落后者往往垂头丧气。

  自信者心中自有千方百计,自卑者面前总是千难万难。对于落后的地区来说,最需要的是信心,最缺乏的往往也是信心。所以,要改变现实,必先改变思想;要建设沿海强省,必先坚定信心。

  这,也正是我们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冀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