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中国当成了“世界垃圾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54 信息时报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所支付的环保成本也是史无前例的昂贵。“中国环保防线告急,环保总局首次启动区域限批”(《21世纪经济报道》1月13日)的新闻进一步证实,不顾后果的发展手段,是非常可耻的,是时候动用“撒手锏”了。

  此次被列入“区域限批”黑名单的,有四大“屡教不改”的电力集团,以及四个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行政区域。这个惩罚手段,据说是中国环保部门成立30多年最严厉的行政处罚。环保一旦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总是能够听到“最严厉”的吼声。今后会不会发出更严厉的声音,得看本次措施的收效了。

  尽管环保总局的姿态令人欣赏,但总局副局长潘岳的一句“建议监察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让人对前景难以乐观。因为我们知道,“撒手锏”不是“尚方宝剑”,前者是个人能力的极致,后者则总是青睐诱人GDP的创造者。而GDP,往往是环境污染的助推器。

  在中国GDP增长

神话的背后,有这样一幅景象:主要水系的大部分已不能饮用;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侵蚀;超过六成的大中城市遭到污染。一些专家因此表示了对中国可能变成世界垃圾场的担忧。两年多以前,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明确对“世界垃圾场”说不,令人钦佩。如今两年过去了,我们是否远离了“世界垃圾场”呢?从环保总局祭出“撒手锏”来看,答案是不容乐观的。而从“英国每年向中国倾泻大量垃圾,世界最大的货轮经常光顾南方小镇”(
中央电视台
1月12日)这条新闻来看,另一种更直接的环保灾难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泛滥开来,这恐怕是“撒手锏”力所不能及的。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英国的垃圾处理能力应当不在中国之下。但在我看来,他们远渡重洋把垃圾运到中国,的确是认为中国人的垃圾处理能力在他们之上。事实可以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些年来,凡是洋垃圾,无论来自韩国还是日本,在中国往往都很有市场。中国的不法分子总是有能力将这些垃圾照单全收,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全国各地迅速消化。对此,你不能不佩服这些国人的垃圾处理水平:在法律与道德的障碍之下,他们竟可游刃有余。英国国民只能望尘莫及了。

  在历史上,英国人已有向中国销售垃圾的传统。当年,鸦片贸易在中国的盛行,就是他们推销精神垃圾的成功范例。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我们总是有一些官员和百姓,拿助纣为虐当个人发家致富的手段,别人喝西北风也好,喝污水也好,一律不在话下。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本身已经处理了太多的世界垃圾。有一种说法认为,很多外资企业由于污染严重,在本国无立足之地,所以就跑到中国来投资,而中国的地方官员见了这些企业,像见了财神爷一样高兴。看来,关于世界工厂正在向世界垃圾场发展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这个发展趋势也并没有因为环保部门的努力奋斗,而有所改善。

  那么,我们可以说,是外国人把中国当成世界垃圾场的吗?显然不是,把中国当成世界垃圾场的,恰恰都是自己人。是错位的政绩观、唯利是图的小人意识,引狼入室。

  胡锦涛说,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与人的生命为代价。胡锦涛还说,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但现在,有那么一些官员与商人一边学习这两句话,一边反其道而行之。在这种情势之下,仅靠连一把“尚方宝剑”都没有的环保部门之力,无异于堂吉·诃德挑战风车。可见,对环境的整治既不能寄望于堂吉·诃德,也不能指望违法乱纪者的良心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台“谁污染谁负责”的严厉法规,所约束的对象必须包括地方官。否则,这样的法律就失去了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