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孔子学院里的洋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1:28 今晚报

  

孔子学院里的洋学生
瑞典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举办学习中文活动
孔子学院里的洋学生
韩国首都首尔,大学生们身着传统服装参加祭孔仪式
孔子学院里的洋学生
在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华侨在教非洲大学生正确的毛笔握法“汉语热”正在全球持续升温,中国政府的海外汉语教学机构——孔子学院也在全球遍地开花,去年平均每4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在海外诞生。孔子学院已发展到123所,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

  喜人的形势下,孔子学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教材中常有外国人难以理解的内容,比如编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外国人大多会觉得搬个家不就解决问题了;英语国家通常说“我”,而汉语由于中国人性格内敛而多数说“我们”;新加坡人认为厕所的“厕”字读音很难,在华文教育中用“卫生间”或“洗手间”取代了“厕所”。此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时常令中国老师感到尴尬。

  孔子学院的效果究竟如何?洋学生们能理解东方文化的神韵吗?记者分别走进了位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孔子学院。

  瑞典 学生会用中文写诗

  “瑞典的夏天来得特别晚,但如果外面喝酒的人多了,那么夏天就不远了;如果树绿了、鸟也叫了,那么夏天就快到了;如果人们都感冒了(很多瑞典人在夏天会花粉过敏,症状比较像感冒),那么夏天就真的到了。”这是北欧孔子学院的一位瑞典学生用中文写的一首诗歌。

  学汉语到北京砍价

  说起北欧孔子学院的成立,还有一个有趣的背景。由于全世界说瑞典语的人只有1000万左右,所以瑞典人对本国语言的“爱惜”是出了名的,所有出版物、广播、电视几乎全部是瑞典语。很多当地人表示,瑞典要保护好自己的语言“领地”,绝不能让英语、德语“抢占了地盘”。但瑞典却向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大开绿灯,“这不仅因为瑞典有较好的汉学研究传统,更因为中国文化及语言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孔子学院的李茂教授说。

  北欧孔子学院的瑞典学生们,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在这一年里选择去中国“小试牛刀”。只学了一个学期汉语的珍妮就在去年夏天去了北京,上街购物时,她只会反复地用“这个太贵了,我没有钱”来和对方砍价,但商家或许是看到一个老外说汉语实在亲切,所以也总是会把价格降到珍妮满意的程度。今年夏天,还有一半学生准备到中国去。

  最大的学生66岁

  在北欧孔子学院,记者碰到一个中文名字叫孙艾玲的瑞典人,她今年已经66岁,是北欧孔子学院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孙艾玲曾经担任过瑞典国家人类学博物馆的馆长,有一次,她把一件中文的展品放颠倒了,这促使她下决心学习中文。孙艾玲告诉记者,以前参加的其他汉语培训效果都不理想,而在孔子学院,自己已经坚持学习了近一年的时间。

  现在,很多女学生都爱穿中国传统的旗袍,不仅上课时穿,平时也会在各种场合“秀”一下。还有一次,孔子学院给学生们举办中国京剧讲座,看着老师唱念做打,学生们也是跃跃欲试,一个男学生还与老师用枪棒煞有介事地“比划”起来。

  讲汉字就像讲故事

  李茂说,对瑞典人来讲,学习英语、德语、法语等都是比较简单的,因为这些语言与瑞典语都有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但汉语则完全不同,无论语音语调还是字形,对他们都是陌生的。“他们觉得中国字不是字,而是画画,变化无穷。”许多学生在开始时,学汉语还劲头十足,可没两天就出现了畏难情绪,不少人甚至打了退堂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字,孔子学院的老师费了不少心思。李茂举例说,外国学生写“早”字,常常会把底部的“十”顶到“日”的中间或是上面,于是孔子学院的老师就像讲故事一样告诉他们,早上代表日出,所以上面是个“日”,下面的“十”表示地上的草,草总是在太阳下面的,而不会长得和太阳一样高。

  泰国 着装习俗考验教师

  设在泰国皇太后大学的孔子学院,是厦门大学在国外设立的首个孔子学院。厦大是首次入选承担建设孔子学院的17所中国大学之一。厦大从校内硕士研究生中招聘志愿者组成了“支教团”,没有从社会上招聘教师。

  孔子学院的老师在泰国学会的第一件事竟是上课的着装——在泰国,女老师一定要穿裙子上课,上身如果是短袖,也要有领有袖。男老师则是要穿西裤、衬衫,最好还要打领带。后来,他们还发现,泰国老师的一套衣服是不可以连穿两天的——学生会有意见,认为你不洗澡不换衣服。孔子学院的江竹青说,无论有多不习惯,你还是要尊重当地的习惯和风俗。

  不少泰国学生比较懒散,上课经常迟到,他们觉得迟到十几分钟不算什么。孔子学院老师伤透了脑筋,制订出一些规则,如点名或是迟到一次抄五遍课文等等。

  不过,这些规则反倒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江竹青的班级有两名学生去排练中国的舞狮表演,于是没上课。那天有四节课,江竹青知道活动很重要,心里早就没有要罚他们的意思了。不料,学生们过后主动找到她,向她表态:老师,我们要抄课文20遍。江竹青告诉他们不必了,但是,学生们表情严肃而又坚定地说:老师,我们自己要写,一定写!江竹青哭笑不得,也就由他们去了。

  韩国 网上可以学汉语

  韩国首尔市繁华的江南大道向左拐,沿着一条安静的巷子,进去不多远,就能见到一座8层建筑的正门口,悬挂着一幅“孔子学院—中国语教育中心”的标牌,十分醒目——这里就是2004年11月挂牌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

  记者走进去的时候,正好碰上一个小班在上课。班上十几个学员中,大部分是中年人,还有一个头发几乎全白了的高龄学员,学员们一脸专注,跟着一位韩国老师练习中文句型:“今天,我们要去哪儿……”这儿的老师告诉记者,首尔孔子学院面向全社会招生,晚上的学生比较多。来学习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大多数人是为了就业,有的人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还有人希望今后培养自己的孩子。

  首尔孔子学院李充阳会长介绍说,孔子学院共有专职讲师15人,其中包括2名来自中国的教师。学院内开设了中文“正规课程”、“会话课程”、“汉语水平考试课程”、“周末讲座”等,自开设以来,学员达到400人。“网上汉语教育”、“企业中文教育”、“少儿汉语教育”,是学院的三大特色。“网上汉语教育”开设一年来,点击人数已达28万人次。为使网上汉语教育与媒体相结合,他们在韩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开设了“孔子学院嗒、嗒、嗒”专栏,目前已刊出280期。在《光州日报》上,开辟“孔子学院—你好汉语”专栏,目前已刊出10期。“企业中文教育”,由学院派出优秀讲师前往SK集团、LG化学等企业,实施汉语教学。

  李充阳会长说,在教材上,中方提供的教材多是适合西方国家的,注释也没有韩文,学生感到难度很大,开发适合韩国人的中文教材,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肯尼亚 教师不够控制招生

  如果不是看到那些坐在书桌前认真听讲的黑人学生,你一定会以为自己走进的是中国某个学校的一间普通教室——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中心的内罗毕大学校园内,顺着整洁的石板路,走进一幢白色教学楼,三层楼道内一块白底红字的牌子上写着:内罗毕孔子学院。推开楼道尽头一间教室的铁门,浓郁的中国气息扑面而来:中国灯笼、中国结、汉语拼音表、长城和天坛的招贴画,还有书柜里不同版本的中文图书……

  内罗毕孔子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9日,是非洲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的孔子学院。肯尼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原来很多人都是到欧美留学,对西方发达国家了解得更多。虽然,越来越多的肯尼亚青年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却缺少理解。此前,一些肯尼亚学生要想学习中国文化,只能不远万里到中国去,但现在,情况已经有了改变。

  内罗毕孔子学院副院长绍说,希望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内罗毕孔子学院目前的规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缺乏——只有3位中国教师,真正教学的只有2人,另一个要从事行政工作。受条件限制,虽然当初报名的人很多,但孔子学院只能招25人。另外,硬件设施也有待改善,语音教室和中文图书室都还没有建起来。

  日印不甘人后推广本国文化

  从2002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就开始酝酿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2004年3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

  尽管中国的汉语推广刚刚起步,日本就感受到了压力。2005年,日本内阁下辖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发表了一份《推进日本品牌战略》的研究报告,呼吁国民要大力向世界介绍日本的“魅力”,通过增强日本在世界的“软实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2007年1月初,日本政府又宣布将在海外加强推广日语,并计划于数年内在世界增建至少100个日语中心。

  重新审视软实力提升策略的亚洲国家还有印度。印度政府还没有设置类似孔子学院这样的专门机构来推广印度的语言文化,但是一些媒体和学者也开始倡导印度政府学习中国的经验,设立类似“甘地学院”之类的机构。目前,印度政府也计划将其在海外的文化中心数目从22个扩展到30个,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华盛顿、巴黎、喀布尔、加德满都、北京、东京以及海湾地区尽快设立文化中心。

  (本报综合报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