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狂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1:45 东方今报

  ●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狂热

  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民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比比皆是。北京的魏海兵先生称,去年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并在今年年初获得国家版权局的登记。但是这样的登记只能代表论证过程是他完成的,并不涉及其正确性。

  今年53岁的刘平危初中只读了一年半就辍学了。1978年,他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萌发了要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想法,从此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北京大学科学史博士田松分析说:“陈景润的一夜成名,哥德巴赫猜想的简单表述,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崇尚,都使很多具有宏大理想情怀的人开始了摘珠之梦。当然,最后成为铁杆‘哥迷’的大多是那些有偏执倾向的人。”

  对于自己的“追梦之旅”,侯绍胜说:“我有着清醒的头脑,我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又受过高等教育,我奉劝那些业余‘哥迷’,不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了,这不是一般人能研究出来的!”

  侯绍胜透露,商务局一位副局长最近刚帮他把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翻译成英文资料,准备放到互联网上,同时还要向英、美等国家的数学学会投稿。

  链接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正式提出了以下的猜想:a.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b.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

  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

  从1920年以来,世界各国的数学家相继证明了“1+5”“1+4”“1+3”,一直到陈景润证明“1+2”,目前,只有“1+1”未被证明。

  你是不是那十个人中的一个?

  □夏季风

  作为一个编辑,对自己的稿子做到心中有数是起码的要求,但是,这次是个例外。我翻看了一下侯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我得承认,一点都看不懂。

  对此,我并不懊恼,因为记得有位数学专家说过这样的话,“全国真正看得懂哥德巴赫猜想及其证明的,不会超过十个人”。我肯定不是那十个人中的一个,也不知道这十个人都是谁。

  大家都知道丘成桐先生,他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被称为华人数学家第一人,我猜测他或许是那十个人中的一个,我们的记者也试图联系丘成桐先生,可惜一直联系不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侯先生的证明是真是假?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希望早日得到来自真正的权威的明确回答。

  另外,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粉丝”很多来自草根阶层,并没有深厚的数学背景。于是,又想起了陈景润当年的成名,当年,陈景润自学英语、法语、德语等外语,直接接触了国际最前沿的数学成果。1965年完成了被称为“陈氏定理”的论文。但是,普通民众对此一无所知。直到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1+1”这才彻底成为国人顶礼膜拜的“明珠”。许多人从此把青春都付与“1+1”,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除了激情之外一无所有。侯绍胜也奉劝那些哥迷,“不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了,那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

  当然,研究什么是个人权利,他人无权干涉,但是,假如我们觉得专家的话有道理,那不妨先扪心自问,我是不是那十个人中的一个?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4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