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道德银行”遭遇“高龄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0:17 城市晚报

   东北首家“道德银行”成立3年来,3500名“储户”中年轻人不足10人

  东北首家“道德银行”成立已3年多了,让70岁的“行长”张文均老人日益担忧的是,虽然有3500多名“储户”,但年轻人不足10人。“道德银行”遭遇“高龄化”尴尬,那么崇尚“存的是爱心,储的是奉献”的这个独特“银行”,缘何竟成了年轻人遗忘的角落?

  现象:“高龄化”困扰“道德银行”

  日前,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南湖街道办事处湖东社区内,张文均老人介绍了“道德银行”运作3年多的情况。

  张文均说,“道德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是在2003年5月19日。在抗击“非典”那个特殊时期成立“道德银行”,主要目的是在街道建立互助体系,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走出家门,融入到社区大家庭,同时使社区志愿者服务得到社会承认。与一般银行不同,“道德银行”存的不是金钱,而是为别人服务的时间。当“储户”从社区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社区居民需要帮助时,就可以无偿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然后“道德银行”把他们做的好事“存储”下来,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获得不限时的经常性回报。

  “道德银行”一出现,就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成立仅5个月,就吸引了1210名储户,运作3年多,储户已达3500多人,但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年轻人还不到10人。“这使我们的一些义务服务大打折扣,有的服务只能望而却步。”张文均说。

  据了解,由于“高龄化”等因素,2006年以来,湖东社区这家东北首家“道德银行”仅有有限的几笔“业务”。长春市朝阳区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也是“道德银行”的首创者罗先生分析说,“储户”的年龄是造成“道德银行”业务平淡的主要原因。由于“储户”年龄都偏大,身体状况受到限制,服务项目相对太单一,因此出现“业务”平淡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年轻人:做好事不应期待回报

  年轻人对“道德银行”为何持如此不积极的态度,记者在朝阳区南湖道办事处内进行了随机走访。

  28岁的李先生对“道德银行”并不十分认可。他说:“我不喜欢这种方式,做了好事,还要有人给你记录,好像你做好事的目的就是期待别人回报似的。其实我和我的朋友们也经常义务做一些事情,都是默默无闻的,并不想让谁知道,因此我不想参加‘道德银行’。”

  32岁的刘女士则对“道德银行”给予了认同。她说,“道德银行”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是非常吻合的,因此“道德银行”营业不久,她就主动报了名,但由于时间关系,她一直没有“存款”入账。为此她也很内疚,表示要尽快“补上这一课”。

  社会学专家:公共服务有待加强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田毅鹏分析了“道德银行”遭遇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他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极其正常的,这说明我国在民间公共服务的构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德银行”之所以成了年轻人遗忘的角落,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兴奋点并不在这上面,他们仍被框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单位体制的变革中,他们被众多事纠缠着,一旦发生时间或其它方面的冲突,总是单位事情排在第一位的,因此对这种民间自生自发的服务体系,就会表现出冷落的一面。另外,“道德银行”中年轻人少而又少,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缺少公共服务的传统,为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方面有待强化。

  建议:设立激励措施吸引年轻人

  也有专家指出,西方许多国家,都推行“义工制”,在保险和贷款方面都有优惠政策,而我国对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没有任何的激励机制。这也是造成“道德银行”遭冷遇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

  为让“道德银行”走出困局,田毅鹏建议,“道德银行”应多渠道,多种方式,比如与各单位联动,设立一定的激励措施等,把年轻人吸引过来。

  为此,-朝阳区精神文明办罗主任表示,为了让“道德银行”重新焕发生机,除了要在管理上加强外,今年“道德银行”还将从吸引“储户”上下功夫。首先是要吸引青年人加入,这样才能使“道德银行”充满活力。其次是要身体健康,并且明确能为居民做什么,最好是能有一技之长。

  “今年‘道德银行’还要制作出5000张终身受益卡,只要达到为他人服务800小时,就可以成为‘道德银行’终身享受免费服务的‘储户’,力争使‘道德银行’‘储户’达到每个社区人数的15%。还要让‘储户’服务项目转型,家教、请律师为居民讲解法律知识、为社区孩子做培训等都将成为‘道德银行’开展的业务,但这些都需要年轻人的大力支持。”罗主任说。(据新华网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