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新哈尔滨人”的四年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1:16 新晚报

  本报记者 董艳春 杨 茉

  作为劳动者,他们在这座城市里忙碌着,他们已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创造者和见证人。

  100余万外来流动人口!这个数字为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的城市和市民也与百万外来流动人口在相知、相融中,共同创造着城市的明天。

  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惊喜地发现:四年来,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兄弟,正逐渐从城与乡的边缘走出,成为“新市民”、“新哈尔滨人”。据哈尔滨市统计部门最新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居住在哈市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975.01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已突破122.28万人。

  100万人口验证“新哈尔滨人”四年巨变

  身份上是农民、职业上是工人,老家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们,从前被称为城市天空中的“候鸟”、“边缘人”。

  曾有观点称,农民工等外来人口进城占了我们的医疗、教育等诸多城市资源。

  但城市发展产生的效能,让我们学会用事实思考:假如没有从事各行各业的10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我们这座城市又会怎样……

  国家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专家徐辉说,越来越多来自天南地北的企业家、外资企业高管、高工、投资者、青壮年劳动力来哈创业,带动了许多老行业振兴,又挖掘了许多新领域,让老哈尔滨人长了新见识、有了新享受、从事了新工作。拿农民工来说,农村是“劳动力蓄水池”,当城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不断创造就业机会,薪酬水平高于农业收入时,就会吸引“池中之水”流入城市。他们从事的保姆、餐饮、配送等低成本职业,实际上为整个城市增加了福利成分,降低了城里人的生活成本。

  “利好”政策助力“新哈尔滨人”城市生活

  四年来,哈尔滨市出台了多个令外来人口暖心、宽心、放心、安心的“利好”政策后,过着幸福生活的“新哈尔滨人”越来越多。

  昨天,记者在南岗区龙泰社区三姓市场摊区见到了业户曹国富。他几年前从宾县胜利镇进城卖菜,如今卖菜的年收入超过4万元,在摊区200多户卖菜业户中成为首富。老曹一家三口在南岗区落了户,儿子也从宾县老家坐到了城里的课堂上。

  2005年1月11日,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19条意见桩桩件件关乎“新哈尔滨人”的基本权益,如进城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工按市民同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就诊三年内享受优惠政策;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费用与城镇户籍学生相同等等。

  2005年8月12日,《 哈尔滨市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可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哈尔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的相应医疗保险待遇。

  2005年,哈尔滨市放宽来哈落户政策,如对市总工会、市妇联年度内评选出的“十佳”先进人物中的外埠人员,可办理来哈落户手续;取消非农业户口夫妻投靠需年满25周岁、结婚满5年的限制,只要双方登记结婚,即可申请办理哈市常住户口。据统计,仅2005年哈市外地人口落户总数便达到近9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4万人。随着外来人口落户门槛的降低,这一数字仍在继续增长。

  职业转化

  提高“新哈尔滨人”层次

  一路走来,近四年外来人口的创业领域突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层次提高了,进入到了“管理层”与“技术层”。“新哈尔滨人”的政治地位也得到提高,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的群体中,不时可见他们的身影。

  家境贫困的张喜奎,离开肇东老家来哈,勤奋、朴实、能干的他很快掌握了塑钢生产技术。在街道办事处的扶持下,他创办了塑钢加工厂,生意越来越火,有房又有车。他还不忘村中的老乡,他厂里的工人都是来哈打工的农民。日前,这位“农民工老板”成为哈尔滨市100名“农民工劳模”候选人之一。

  徐辉认为,目前城市农民工的专业领域、务工水平正在完成阶段性转移,从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的低门槛儿行业,逐渐形成两种转化趋势:一是个人创业,如投入成本较少的手工业;二是经过政府及企业的培训后,向成熟职业岗位跨越,成为城市熟练工人,甚至向生产管理岗位“进发”。

  据统计,如今,通过培训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都在800元以上,高的达几千元。

  “新哈尔滨人”用勤劳和智慧,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这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勇于改变生活和命运的精神,支撑起“新哈尔滨人”的脊梁!他们不但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更成为哈尔滨市人口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现代化城市的经济崛起。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