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四分之一近海海域中重度污染警示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9:07 四川在线

  国家海洋局十二日在北京发布《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二00六年,中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过半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四分之一的近岸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百分之八十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1月13日《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人类生活必需品中,水是最重要的。水是唯一以固、液、气3种形式存在的天然物质,是唯一自然存在的液态无机物质,也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自古以来水灾乃中国众灾之首,“治国先治水”是祖先留下的古训。为争水而引发的械斗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据统计资料显示: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共发生大水灾1092次,建国后,水灾不断减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呈上升趋势。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历史发展到21世纪,古老的械斗演变为现代的环境冲突,毫来夸张地说,水将成为21世纪乃今后全球性的重大国际环境问题。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了一系列诸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等环境问题。同时,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进而危及人类对水的基本需求。据调查,全世界河流稳定流量的40%左右被污染。世界上成千上万的湖泊在生物学上处于死亡状态。对人类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人人获得能满足其基本生理和生活需要的用水量;对社会经济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社会经济系统获得能维系其可持续发展的用水量;对环境子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环境系统获得能维持或改善环境质量的用水量。生态环境的失衡、生物多样化的锐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应像关爱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生态环境不再遭破坏。

  当今世界,人类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人类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极大舒适之时,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重大环境问题接踵而至,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犹如紧紧套在人类身上的枷锁,危及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使地球环境濒临生态灾难的边缘,生态危机正加快步伐向人类走来。作为“生命摇篮”的海洋更是摇摇欲坠,1998年1月,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呼吁“拯救海洋刻不容缓”。

  中国水资源具有储量偏低,加之时空分布不均和开发利用难度大等特点。所以在倡导生态文明的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人类由牺牲环境和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换来的“黄色文明”、“黑色文明”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文明”。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进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作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严格遵守法律的硬约束,努力构建环境伦理的软约束,不仅要做“绿色文明”的倡导者,更要做“绿色文明”的践行者。要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而是让人们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爱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从源头控制入手,不断探索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深入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发展观念,才能赢得环保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同时,期待我国各地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注重发展数量和速度的同时,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注重今天发展的同时,也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良性循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