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背景资料:薄一波--真情不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11:49 人物周刊
● 特别揪心的是,家里当年欠一屁股债的时候,父母狠心地溺死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 身边的警卫员回眸相处的时光,新华社记者细诉其慈祥与平易,部长儿子难忘教诲。 ● 退出政坛后,很少露脸,然而晚年薄一波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魂牵梦绕革命老区。 薄一波档案盘点: 薄一波,原名薄书存,中共元老,山西新军创建人。1908年2月,出生于山西定襄。解放前,曾任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政委,中共太岳区委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华北军区政委等职;建国后,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经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系七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出任过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 薄一波于1925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至今已为党奋斗了80年,是党的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中惟一健在的一位,也是党的八届一中全会选出的政治局成员中惟一健在的一位,堪称现今党内资深元老。晚年薄一波身体安康、思维清晰,既难忘昔日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仍在关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真情依旧。 “穷得丁当响”之时义无反顾跟党走 薄一波至今还记得自己4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母亲闹肚子痛,额头上的汗珠直往下流。吓坏了的薄一波当即赶到父亲所开办的纸坊,告诉父亲。“父亲二话没说,抱着我就往回赶。回到家里,他忙碌了一阵子,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哭声,是弟弟出世了。” 家里添丁进口,本是大喜事。然而,薄家尽管在与人合伙开纸坊,但由于多种原因反而欠人家一屁股的债。拿什么来养活这个孩子?薄一波的父母相对无言,默默垂泪。在无限悲苦中,他们狠心地把出生不久的孩子溺死了。回忆起这些,薄一波特别地揪心。 童年的薄一波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可爱。闲暇时,他们经常自发组织摔跤比赛,比赛时个头高大的薄一波赢多负少,也因此得到一批小朋友的拥戴,成了村里的孩子头。有时候,同伴的孩子中有了争执、纠纷,就爱找薄一波评评理。 尽管家里贫困,父亲还是努力送薄一波上学念书,不论人家怎么说“想儿子做官”、“穷得丁当响还念什么书”之类的风凉话,他没动摇过送子读书的想法。 薄一波在太原上学期间,常向《山西日报》、《并州日报》投些稿子,写的多是讲些学生的在校活动,没有多少政治内容。《山西日报》发表后当时不发稿费,只寄一份报纸,平时寄到学校里,假期就寄到薄一波的老家。村里从来没人订报,突然看到经常有《山西日报》寄来,议论就多了。有人说,一定是书存(薄一波乳名)入了混(共)产党,不看报不行。薄一波的表兄一听就急了,特地找到薄一波的父亲说:“舅舅,咱的日子如今也过得不错了,书存怎么还想加入混(共)产党?现在还有口饭吃,混(共)了产以后吃什么?”薄一波的父亲听了苦笑着说:“穷人不找混(共)产党找谁?你别多管闲事!” 晚年薄一波这样感慨:“那时我父亲并不知道共产党是怎么回事,但他相信自己的儿子,知道儿子读了书,懂了道理,不会走错路。”没想到的是,薄一波后来渐渐模糊地认定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救中国,要救中国就必须跟着共产党走。 1925年5月初,太原发生反房税运动,薄一波与同学一起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支持抗税。随后,“五卅运动”爆发,薄一波义愤填膺,起草传单,号召同学和市民声援上海工人。运动中,激起了薄一波强烈的反帝国爱国思想,进一步看清了中国的出路,那就是要跟着共产党走,团结民众,同帝国主义和军阀作坚决地斗争。 不久,薄一波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党支部书记。从此,薄一波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招生“舞弊”让“阎老西”暗叫“上当” 1936年,薄一波受中共北方局的派遣,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回到老家山西,与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 薄一波到山西后,以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得到了阎锡山的器重。阎锡山为保住地盘,扩大势力,便打算在山西发展30万国民兵。按照这个计划,需要两万多个连排级干部,这些干部要通过国民兵军官训练团来培养。阎锡山将招收国民兵军官训练团学员的任务交给了薄一波等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工作。如果这批学员一旦完全为阎锡山所用,那对中国革命将是很大的隐患。因此,如何巧妙地招收到这些学员而又不为阎锡山所用至关重要。困难的是,阎锡山曾明确要求,不允许薄一波在山西的政府和军队里发展共产党组织。 为此,薄一波一方面积极组织爱国意识强、愿意抗战的积极分子参加考试,一方面在考试的内容上做文章,在录取过程中大搞“舞弊”。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阎锡山的所谓“按劳分配”、“物产证券”是必不可少的题目,要拿出来应付阎锡山。其余的题目则都是关于抗日救亡的内容,将这两类题目混杂在一起。在录取过程中,薄一波等人内部规定:凡是答对抗日救亡题目的,80分就录取;凡是答对阎锡山那些题目的,一个也不录取。 通过这种方式,招收上来的国民兵军官训练团学员大多是抗日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抗日救亡的骨干,有些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优秀的军事干部。 薄一波回忆说:“抗日战争前夕,我接受党的指示,到山西同阎锡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改组成立了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开始后,阎锡山找我谈话,说山西要建立新军,要我负责组建,先试建一个团。我请示了北方局,北方局书记刘少奇说,这是大好事,我们就是要抓枪杆子,哪怕一个团也要去,牺盟总会的工作可以委托另外的人去做。于是,我们就以帮助阎锡山抗日的名义,用阎锡山的武器,建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即山西新军)等武装。我们首先建立了决死队第一纵队,由我任政委。这是山西新军组建的第一个团。后来,山西新军发展成一支具有正式番号的50个团的队伍。” 薄一波接着说:“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后,我们掌握了牺盟会和决死队这两个组织的领导权。事态的发展引起了阎锡山的注意。他认为这两个组织都落入了共产党之手,暗叫‘上当’。于是,他配合蒋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1939年12月发起事变,动员6个军的兵力,首先进攻在晋西的决死队第二纵队,接着向新军各部队展开全面进攻。虽然风云突变,可是我们已有所准备,一举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事变’。后来,决死队作为八路军129师的重要部分,参加了‘百团大战’,经受了炮火的考验和锻炼,立下了战功。这支青年抗敌决死队终于成长为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斗部队,其后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屡建奇功。” 我们从电影《地雷战》里看到的那些精彩片断,正是取材于沁源围困战。至今,薄一波仍时刻牵挂着他所创建的这支部队和山西沁源老区的人民。1998年,90高龄的薄一波再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沁源。当他从山西代表的口中得知山西沁源的部分农村孩子还无钱上学时,薄一波将自己多年积蓄的稿费捐献给山西沁源革命老区,建起了一座希望小学。…… 八个钟头近距离感受伟人之风范 1943年8月1日,薄一波收到转来的中央有关“赴延安参加七大预备会”电报。11月,薄一波到达延安。到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就接薄一波到枣园他的住处谈话。毛泽东紧握着他的手说:“你就是薄一波同志?”又自言自语地反复说:“如履薄冰,如履薄冰!”这也许是主席为了记住他的名字。接着,就讲了汉朝薄昭的故事。谈话自始至终都是漫谈式的,像是聊天,使薄一波很快就摆脱了初次见面的拘束。 毛泽东对薄一波说:“过去对你们的活动不怎么了解,你们在白区,我们在苏区,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你的名字还是听刘少奇同志和彭真同志说。”后来,毛泽东又问到薄一波的经历。 这次同毛泽东见面,谈了整整8个小时。于是,薄一波对此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1945年春夏之交,”七大“在延安隆重举行。在党的”七大“上,薄一波被选为中央委员。据了解,在酝酿中委、候补中委名单时,本来薄一波是作为候补中委提名的。当时,陈赓觉得薄一波是从监狱出来的(注:1931年被捕入狱,即后来“文革”期间著名的“六十一人案件”成员之一,1936年出狱),当党员可以,当候补中委不合适,就找周恩来和刘少奇先后反映。刘少奇后来向毛泽东报告有关情况。毛泽东听后说,为什么不可以当正式中委?提候选中委就不妥。主席的意见,选举前在各代表团中进行了传达。因而,37岁的薄一波很顺利地当选为七届中央委员。 眼中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举重若轻” 在薄一波的眼中,邓小平是他的老领导,是毛泽东之后中国最伟大的人物。 薄一波与邓小平初次共事是在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是中央局书记和晋冀豫军区政委,薄一波是中央局副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薄是邓的助手。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为中央局书记的邓小平、薄一波先后调中央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多有联系。1953年财政经会议后,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兼任财政部长职务;而留任财委副主任的薄一波,则协助邓小平领导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的工作。 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期间。一天,闲聊时,周恩来若有所思地问薄一波:“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同志、小平同志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薄一波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确实是同心同德,和谐有致。”周恩来摇摇头说:“我不是讲他们的配合,而是问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薄一波未加思索地反问:“总理,你是老领导了,又与他们相识甚早,您看呢?”周恩来爽然一笑:“好啊!你又把问题原样奉还了。” 周恩来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薄一波回答:“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8个字概括得很准确。他们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手,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60年代,薄一波受命主持起草《工业七十条》,得到了邓小平和他主持的中央书记处的大力支持。面对“空头政治”等“左”的思潮,薄一波明确提出“政治挂帅要落脚到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也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肯定。在1966年的全国工交工作会议上,针对一些“左”的责难,邓小平到会讲话,支持薄一波的观点。 1979年1月,邓小平首先同从12年冤案中走出来的薄一波谈话,征询对他的工作安排的意见。薄一波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兼任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后,邓小平要求他当机械工业的“秦始皇”,期望他在改革上做出成绩来。邓小平首倡创办经济特区,薄一波数度前往特区视察,从一开始就对特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是邓小平着力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一个重大举措。薄一波受命担任10年中顾委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胜利完成了中顾委的重大历史使命。其间,薄一波还受命处理若干重大问题,在辅助邓小平开创改革大业、统一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薄一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薄一波曾在接受有关记者访问时说:“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历史上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需要巨人而且必然会产生巨人的时候。如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巨人一样,中国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巨人。小平同志考虑问题,历来是从实践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他懂得人民的心。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中那些束缚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改掉了,我们的经济就能振兴。中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好了,对世界也是一种贡献。” 1997年2月,惊悉邓小平逝世,薄一波十分沉痛,挥笔书赠卓琳女士——“一人千古,千古一人”,表达对这位20世纪中国伟人的崇高敬意和评价。 晚年,薄一波致力于党的历史研究,著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在这部书中,薄一波特别注重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邓小平如何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做了许多论述。薄一波认为,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探索有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发展。 身边人与知情人细诉中共元老平凡事 薄一波是位十分亲切、谦和的老人。这位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身居高位,却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对人和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尚志曾多年同薄一波因新闻工作而接触过,他说:“我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请示,而他总是那样亲切地支持我们的工作。有时候,我们请示完了有关的报道工作,或者审完了新闻稿,他还同我们聊一聊。总之,我们这些记者都乐于同薄老打交道,觉得他是位慈祥长辈,而薄老,也乐于与我们接触,还熟记我们的姓名,时间长了不见面,他老人家有时还打听我们。” 1987年初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一次活动完了之后,薄一波问当时在现场采访的李尚志:“你去年五六月份随彭真同志回山西侯马探亲时,写了一篇报道叫《彭真回乡记》对吗?”李尚志回答:“是。” “你是发的新华社通稿,还是发在哪一家报纸上?”薄一波问。李尚志报告薄一波,是发在《嘹望》周刊上,没有发通稿。 “为什么不发通稿让各地报纸都用一用呢?”薄一波又问。“因为是一篇通讯,稿件比较长,怕发通稿占各报版面较多,所以就发了《嘹望》杂志。”李尚志解释说。 当薄一波得知稿子有7000多字时,他说:“好稿不怕长。你们穆青社长写的焦裕禄不是很长吗?但写得很好,大家都爱看。文章不在长短,要看实际内容,要看写得好不好。短文章不一定就都好,长文章也不一定都不好,关键是文章内容要充实,写作要好,特别是内容要正确,要对人们有帮助,对工作有推动作用。” 在询问了彭真委员长回乡的具体情况之后,薄一波说:“我的这位老乡(指彭真)有三位亲人在‘文革’中被整死了,他回到家乡还号召乡亲们消除派性,不计前嫌,团结起来搞四化,这种胸怀是很高尚的。彭真同志对党对人民贡献那么大,受了那么多的冤枉和迫害,却不计较个人恩怨,这种品格不值得全党同志学习吗?” 薄一波告诉李尚志,就是因为这种考虑,他把《彭真回乡记》这篇通讯以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的名义批转各省市自治区整党办了,要求各地组织党员学一学这篇材料,学习彭真同志的高尚胸怀,团结一致干四化。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可谓“政坛明星” ,早在他出任大连市长、辽宁省省长之时,每次在公众场合,他都成了媒体关注的中心,不得不接受记者的集体采访。尽管记者的问题五花八门,但薄熙来回答得轻松自如,大有“问不倒”之势,风趣引人入胜。一次集体采访中,谈父亲薄一波时,薄熙来说:“父亲对我的帮助主要是教育。一个人将来能否做点事,主要看青年时代是否受到学识、品德和素质上的教育。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很多这方面的帮助。” 退出领导岗位后,薄一波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不时地下象棋、打扑克牌、打太极拳、练书法、看书、写回忆文章,同样十分关心祖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还不时地勉励儿孙们“登高望远,磨砺成材”。 相关链接:薄一波夫人胡明 胡明,原名李琼英,祖籍福建闽侯,1919年10月出生于广东琼崖。少年时代聪明好学。 “向往于舍生取义,崇拜岳飞、花木兰,憧憬着做历史上第二个女英雄”(胡明《历史自传》)。16岁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同盟。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广东省青年群社宣传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秘书、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中央党校研究员、中央妇委研究员等职。1945年与薄一波结婚。随后,任职于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华北局。建国后,先后在中财委人事局,建工部劳动工资司、机械施工总局、技术情报局,第二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担任处长、副局长、局长等职。1967年1月5日,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时年不满48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