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留守儿童 亟需关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14: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在梅州山区,由于父母出外打工,“问题儿童”的现象日益凸显

  在粤东的梅州山区,这些年来大量劳务输出的同时把老人和孩子留在了家中,“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成为“问题儿童”的现象日益凸显,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

  爷亲婆亲不如爹妈亲

  在梅州的一些学校,记者找到了几位留守同学。六年级的阿兴,父母在东莞的商场上班,他和爷爷、奶奶、姑姑住在一起。他说,逢年过节爸爸妈妈总要加班,已经两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了,今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爸妈能回家过春节;读初二的小燕由于父母在外做生意,从小到大,家长会都是爷爷奶奶去参加,她说对爸妈有些陌生的感觉,但每当听到他们的电话,听着那些唠叨又不自觉地感到幸福。

  梅县桃尧镇的卢老伯夫妇年过六旬,儿子儿媳10年前就往深圳打工。卢老伯说,小孙子刚断奶儿媳就回深圳手表厂上班,10年来祖孙相依为命,如今孙子也读到三年级了;卢婆婆对记者说:孙子虽说是我们“奶”大的,可他阿爸阿妈回来还要挤到一起睡,有时骂了他,儿子来电话时孙子还迫不及待地告我们的“状”来呢。真是血肉相依,爷亲婆亲还不如他自己的爹妈亲!

  山间留守儿童超过15%

  记者在梅州的五华、平远等地乡镇采访发现,青壮年只要有条件、有能力都会“挤”往经济发达地区或务工或做生意,年轻夫妇结婚生子后多数都是把孩子留在父母的身边抚养、上学。松口镇是梅县乡镇中居民人口最多的乡镇,该镇中心小学的统计显示,2005年2067位在校生中就有322位是留守学生,占15.8%。去年的数字还在统计中,估计会更高些。据梅州市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市六县一区的留守学生数已超过5万人以上。

  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情感缺失。父母在外“挣”钱,缺乏“亲生”关怀,小孩没有安全感,缺乏父母的呵护,心灵也容易创伤。梅县某镇中学一位15岁的张姓同学,原本成绩很好,父母外出打工,后来又离了婚,他长期随爷爷住,因爷爷年事已高管不住,因此,他经常旷课,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留守孩子性格会有偏差

  一份梅县某小学留守学生的调研材料指出,由爷爷、奶奶监护的孩子由于隔代教育,往往造成溺爱迁就、管教不严,普遍有任性、固执的不良特性,而少数由亲戚监护的则存在骄横放纵、自制力较低的特点。

  江女士的姐姐早年在深圳做食品生意,把两个孩子留在梅县松源老家。她说,孩子的爷爷奶奶没有多少文化,姐姐每月寄回家里的伙食费都是一千两千的,老人以为只要把孩子养大了就可以,从管教得少到不听管,平时也少有过问他们的学习,一个勉强读完初中,一个读到初一就读不下去了,姐姐姐夫钱挣了不少,在当地的农民街还建了两栋房,可孩子现在没有文化,找份工都难,更重要是懒散惯了,不愿学、不愿做事,如今呆在家里父母子女都烦都累。不久前的一天,刚刚从深圳赶回大埔家里的阿宋,万万没想到,这次回家竟是自己一生的痛。在外拼命挣钱,上初一的儿子因伙同其他留守同学偷盗摩托车、自行车被送进了劳教所。

  要减少留守家庭的存在

  兴宁市某中学高二级的班主任陈老师认为,留守学生关键要靠自己自爱,她班上的情形就有“两极”:有理解父母在外挣钱辛苦、学习非常自觉上进的,也有少数缺了约束无心向学的。她还说,尤其小学、初中阶段的留守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应多与监护人和学校老师沟通,多些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而老师也应该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更关注、引导好他们的成长。

  教育界人士分析,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现行户籍制度及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制度的产物。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相关的体制入手消除产生的条件,整合资源,加快山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减少山区留守家庭的存在。

  本报记者 黄蔚山 通讯员 陶致 报道

  (Fish/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