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职业讨债人追回欠款数百笔 欲改变行业整体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03:00 中国青年报
职业讨债人追回欠款数百笔欲改变行业整体形象
职业讨债人

  本报记者 周欣宇

  1月13日晚7时,杭州的刘老板刚在自家饭桌前坐下,取出一瓶葡萄酒,突然传来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

  三个男子站在门口。为首的一个一身黑衣,中等身材,平头,皮肤白净。为“堵”刘老板,他来这里已经不下四五次了。

  “我叫吴律洪,受王××厂长的委托,向您追讨一笔6万元的欠款。”他边说边递上自己的身份证。

  “我欠王××的钱,和你有什么关系?”身材高大的刘老板上下打量着来者,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

  “几天前是没有关系,但现在我是王厂长的委托人。”他打开手中的文件夹,翻出“委托代理合同”和“授权委托书”。

  刘老板瞥了一眼委托书,从鼻子里哼了两声:“不就是讨债公司嘛。你们根本就不合法。告诉你吧,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吴律洪笑了笑,不紧不慢地说:“没错,国家是不允许成立讨债公司的,但《民法通则》规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可对民事进行代理。讨债正是一种民事行为,我是在以个人身份履行公民的民事代理权。”

  顿了顿,他又提高声调说:“倒是你,该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合法?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走到哪里也逃不掉!”

  这套开场白,吴律洪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来。几年来,经他之手讨回的欠款已不下数百笔。

  1999年,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浙江丽水人,怀揣着900元钱到杭州闯荡,他一心想找到一种不需本钱的生意。不久,他发现替人讨债这个行当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有的债务虽有事实但证据不全,打赢官司无望;有的打赢了官司,可是法院执行的时候却遇上了难题;还有的则是债务纠纷拖了好几年,早已过了诉讼时效,法院无法受理。”

  他一边开始自学相关法律条文,一边从黄页上筛选公司,然后直接给对方发邮件介绍自己。几个月后,第一单业务找上了门。

  “那时没经验,拉着‘讨债’横幅在对方公司门口死守,一待就是17天,最终成功要回了欠款。”他笑着摇头,“现在肯定不会再用这种方法了。”

  吴律洪并非不清楚:早在1995年,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联合发布通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设讨债公司,目的是制止讨债过程中的暴力事件。

  可现实中,虽有国家明令禁止,但民间的讨债业务需求却激流暗涌。一些“职业”讨债人纷纷打起了“律师事务所”、“经济信息咨询”等旗号。有关专家估算,职业讨债人应运而生已有20多年,未来10年将会有80万人从事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

  这两天在杭州采访,记者注意到,各类“专业追讨债务”的广告,每天塞满当地大大小小报纸的分类广告版面。除吴律洪的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民事”字样并写有地址外,其余的大多只留一个手机号码。

  虽然吴律洪的公司名称叫“杭州追替经济信息咨询服务部”,但他一再强调,公司与讨债业务无关。前几天,他特意订做了三块牌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代理民事”、“杭州追替经济信息咨询服务部”和“免费帮助民工讨薪

维权”。三块牌子在办公室门口的墙上依次排开,就连办公室的门牌号,显然他都煞费了一番苦心:同一扇门的两侧分别标注“301-302”和“303”。

  “301-302是公司从事经济信息咨询,303是我个人从事讨债的民事代理,多清爽!”他指着门牌,得意地笑出了声。

  作为杭州最早的“职业讨债人”之一,吴律洪自称现已摸索出一套制服赖账者的方法。他把赖账者分为三类:一是诉苦型,见面就诉苦,鼻涕眼泪横流,甚至作势跳楼;二是躲避型,对讨债者避而不见,不接电话也不回短信;三是暴力型,即恐吓讨债者,甚至动粗。

  “一个成功的职业讨债人,会根据对手的特点出招。”他嘿嘿一笑,“第一种人,不是哭哭闹闹吗?那好,我就让他表演,看他能演多久。折腾累了,你不理他,他都非要跟你谈。”

  可第一种人很有可能演变为第二种人。对这种人,吴律洪的态度是,“要让他不见比见我更痛苦”。

  “遇上第三种人,千万不要害怕。其实欠钱的人是很心虚的。如果对方要动粗,就马上报警,对方能主动报警就更好。一旦进了公安局、派出所,对方就老实多了。”

  他滔滔不绝:“总之要先在气势上把对方压下去。然后让他痛恨你、讨厌你,躲起来比站出来还难受,不还钱比还钱还痛苦,这个时候离成功也就不远了。”以吴律洪的经验,多数情况下,从找到债务人,到讨得债款,会在两三天之内完成。他自称,他讨债的成功率,在90%以上。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