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原住民”择业没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5:0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群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区内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又未能有效传承与盘活

  本报讯 记者许悦报道:荔湾区是岭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但记者近日从区统计局拿到的《荔湾区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显示:“原住民”(本地户籍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但低于外来非农业人口,还不如居住在本区内的广州市其他区(市)户籍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特别是30-49岁年龄段,“原住民”劣势突出。

  “原住民”教育程度偏低

  据了解,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目前正在被开发利用,《荔湾区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便是应用成果之一。调查时居住在荔湾区辖内的人口为77.36万人,人口密度高达1.24万人/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人口稠密都市地区。

  荔湾区人口户籍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本地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64.3%,基本上是非农业户籍;二是居住在荔湾区,但户籍在广州市其他区(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7%;三是外来人口,他们又可以划分为两小类,一是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16.02%,二是非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11.78%。

  在这些人员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是外来非农业户籍群体,其次是居于本区、但是广州市其他区户籍的人口,再次是本地人口,最后是外来农业户籍群体。

  如果仅仅考虑到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主体,特别是30-49岁的年龄段,本地人口的劣势非常突出。因为本地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只有12.62%,而来自广州市其他区(市)的人口这一比重是18.04%,非农业户籍的外来人口这一比重更是高达23.45%。

  “旧文化”可促经济发展

  如何提升“原住民”的教育水平,推高区内社会与经济水平?有关人士分析表示,传承区内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是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荔湾区花卉生产源远流长,但只是作为一种生产与销售基地,是无法提升其潜在价值。如果有一些专门人才把花卉生产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长久不衰的旅游景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又如,岭南许多传统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地点在荔湾区,但当前不少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如何以现代人的理念,去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工艺,而不是仅仅保护老艺人,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撑。

  (Fish/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