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双墩二号墓曾抓获4名盗墓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01:1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六安双墩二号墓曾抓获4名盗墓者
古墓徐徐打开。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六安双墩二号墓曾抓获4名盗墓者
古墓方位图。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六安双墩二号墓曾抓获4名盗墓者
古墓结构图一。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六安双墩二号墓曾抓获4名盗墓者
古墓结构图二。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六安王”墓不止一次被盗?

  双墩二号墓曾抓获4名盗墓者,专家细说“盗墓史”

  昨天,双墩汉墓的主棺正式打开,更多的谜底也将随之逐步解开。

  在双墩汉墓发掘之初,考古人员就发现其曾经被盗墓者光顾过。考古人员根据丢弃在盗墓洞洞口的唐代瓷碗判断,此墓葬应该在唐代被盗。

  但昨天,有专家对此提出疑问,六安双墩汉墓只在唐代被盗过?之后或者之前有没有盗墓者光顾?回廊里发现的人骨会不会是盗墓者的尸骨?这一切疑问只有等主棺内层棺椁打开后方可见分晓。

  在昨天的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其实从古至今,盗墓从来没有停息过,就在考古人员对双墩汉墓的发掘过程中,就有来自河南的4名盗墓者对旁边的二号墓葬下过手,在他们实施盗墓的过程中被当地公安部门抓获。因此,六安双墩汉墓不排除有不同时期的盗墓者光顾过的可能。

  那么盗墓究竟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古代的盗墓手段与现在有什么区别?古今盗墓者的工具主要有哪些?昨天,就这些问题,现场考古人员以及皖西学院的姚治中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盗墓史”从西周开始

  现场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日益盛行。陕西秦公1号大墓,作为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竟然有盗洞247个。

  在古代,因为有人因盗墓起家致富,于是很多人纷纷效仿。西汉时,盗墓已经成为一种骄悍者嗜好的游戏,曾经出现“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所发冢墓,不可胜数”的景象。两汉时期社会动乱,如吴楚七国之乱、推翻新莽王朝的民众暴动等,其间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录。汉魏之际曾经发生盗墓的高潮,据说曹操军事集团甚至设立了名号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指挥盗掘冢墓的官职。

  姚治中教授告诉记者,六安王刘庆入土后,经历了大量的民众暴动,当时盗墓非常猖獗,六安王陵墓能否幸免是一个未知数。

  到了唐代,就有“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髓髅半出地”,“白骨下纵横”等描写盗墓的诗句。据史书记载,自唐末到五代初,关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则天合葬乾陵外,均被逐一盗掘,无一幸免。

  宋元明清时代的墓葬发掘和墓葬破坏事件非常多。有的已经将盗墓作为政府行为,最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伪齐政权在中原地区对两京墓葬的大规模破坏等。

  在古代,掘墓往往还是政治惩罚与政治迫害的一种形式。发掘政敌及政敌家族的古墓,曾经在权力争夺中被作为报复对方的极端手段。

  盗墓者自有行规

  姚治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的盗墓有官盗和民盗之分。官盗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汉代的董卓、曹操以及五代时期的温韬。民国时的孙殿英曾经组织士兵公开盗掘慈禧太后的墓葬。至于民盗,多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或者利用夜晚进行,这类人非常多,每个朝代都有。

  盗墓贼也有自己的行规,通常合作者之间都有亲情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珍宝的人图财害命。就此而言,六安王古墓主墓室里发现的尸骨是盗墓者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盗墓贼为了盗墓通常绞尽脑汁,除了研究对付墓内防盗机关外,常常还想尽办法掩人耳目。比如以开荒种地为名,在墓葬周围种上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作为长期盗墓的掩护等等。

  洛阳铲早已“落伍”

  姚治中教授介绍,作为盗墓者最常用的工具洛阳铲表面上看起来是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洛阳,但实际上在很早的时候,盗墓贼就已经使用类似的探铲盗墓了。

  古代民间盗掘工具主要是锹、镐、铲、斧和火把等,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来寻找墓葬。从明代开始,盗墓贼开始使用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带上来的金属气味,然后开始探洞盗墓。而现在,洛阳铲已经开始跟不上“潮流”,一些盗墓贼将洛阳铲改为重铲和提铲,可以随意伸缩,更具有隐蔽性。

  现代盗墓贼使用的工具非常先进。现场考古人员告诉记者,除了探铲、铁锨、洋镐外,有的还配备了送风机、送风管、手摇电机、工程炸药等等,甚至汽车电脑等工具都派上了用场。

  在此次双墩一号汉墓发掘期间,当地公安人员抓获的4名来自河南的盗墓贼,他们正在试图对双墩二号汉墓实施盗掘,当时警方缴获了专门用于盗墓的膨胀炸药几十公斤。

  在古代,一些帝王、诸侯、大夫为了防止墓被盗,也曾经花费大量的心思对古墓进行设计,使用诸如巨石、流沙、毒箭、毒虫、陷坑等机关暗器。比如,

秦始皇为了让自己的陵墓不被侵扰,动用72万人在骊山建造了一个空前的陵墓,并在地宫中设置了重重机关,他下令以水银营造百川江河大海。由于汞有剧毒,挥发后形成的有毒气体可毒死闯入的盗墓者。此外地宫中还设有防盗的机弩矢,一有人靠近就会射杀。同时为防泄密,所有参与修建的工匠都被屠杀在地宫内,成为帝国的陪葬品。再比如,曾经盗过别人墓葬的曹操,他死后就给自己造了72座墓,以迷惑盗墓者。

  盗墓不仅仅使得墓葬中许多文物残破遗失,对考古工作也造成严重的干扰与破坏。考古人员说,盗墓者往往只根据市场价值尺度进行选择,在盗墓过程中将一些并不被古董商看重,却有极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进行损毁。同时,对墓葬形制、葬式等看来并不直接具有商业价值的遗迹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坏。本报记者 安雨 王俊/摄影报道 安雨/制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23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