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出发他们感动中国:黑大校领导谈三位感动中国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1日12:54 黑龙江日报

  李宏弢 刘艺婷 本报记者 丁宁

  

从这里出发他们感动中国:黑大校领导谈三位感动中国学生

  黑龙江大学校长 衣俊卿

  谈到感动哈尔滨、感动中国的三位黑大学子,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很欣慰:“从中国的高校来看,无论是工科院校、林业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还是综合型院校,其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黑龙江大学,人文素养的个性化培养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突出特色。黑龙江大学经过65年的发展,凝炼出‘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校训,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其中有很多意境是需要黑大学子去意会并深深领悟。像孟凡乐、何建章、李樱樱这三位优秀学子,正是在黑大注重‘人文素养的个性化培养’的氛围中,在‘博学慎思、参天尽物’教育理念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突出代表。”

  延安精神鼓舞黑大学子

  据了解,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谁将解说北京奥运”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解说员选拔赛中,黑大毕业生、时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的李然一举夺得银奖和“最具访谈能力”奖,而该校200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杨一、新闻专业学生荀瑶分别闯入前12名、前72名。目前李然、杨一已经在中央五套工作。此外,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电视台全国综艺节目主持人选拔赛中,黑大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张宇获得第五名,并加盟中央电视台。其中,进入前10名的选手中有8位是专业主持人,只有两位是高校在校本科生,一位来自北大,另一位就是张宇。与此同时,黑大艺术学院学生武艺入围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艺术学院学生汤天奇荣获第三届“美少女”中国模特大赛总决赛冠军,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选送的学生作品《生命的街角》获得全球华人学生广告最高奖插画类佳作奖。俄语学院学生张晓琳在东北三省四市俄语演讲比赛中摘取桂冠,“中国—俄罗斯年”全国高校专业俄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东北赛区选拔赛中,黑大三名学生在小组赛中折桂。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黑大学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衣俊卿说:“近几年,黑大一直在探讨并追求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形成什么样的特点。而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的主持人选拔赛上,还是在艺术、服装、外语、电子、建模、创业等各种各样的国内竞赛中,黑大学子所取得的喜人成绩,让黑大人更坚定了‘人文素养的个性化培养’的办学特色。”

  黑大学子的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以及感人的举动缘自何处?衣俊卿认为,从黑大的建校历史看,延安精神的传承鼓舞着一批批从黑大走出的莘莘学子。黑大的历史始于抗日战争时期,诞生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历程,几代黑大人风雨兼程、自强不息,把学校从延安时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的一个俄文队发展成为一所综合大学。

  “一个学校的历史是有积淀可寻的,追溯到黑大的历史,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东西?我在想,延安给黑大带来的是一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放弃的一种可贵精神。在延安时期,特别艰苦的事情当时学校的师生都经历过,后来学校又将延安精神移植到黑土地上,而黑土地本身的文化性格就是特别纯朴、扎实、肯干,将延安精神与黑土地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年来一直支撑着黑大发展。”衣俊卿说。

  素质教育不是课外添加剂

  衣俊卿说:“从人本学上讲,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特点、禀赋、性格、特长、潜能、爱好、志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弱点,就是要不断地去‘修理’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特长,最后把学生按照一个标准化的生产加工线加工成人才产品。例如,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开始告诉他们,太阳只能画成红色,不能有其他的颜色;小汽车只能画成这个样子,不能画成其他样子……孩子得到的很多问题答案都是唯一的,不能有其他不同意见。结果,扼杀个性从幼儿就开始,什么时候人自己的灵性、创造性都没有了,这样的产品也就可以出厂了。”

  衣俊卿认为,在高校教育中,一定要尊重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发展,尤其要强调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多元质量观,不能像过去那样,用统一的规格、标准化的试题去格式化学生,扼杀学生的个性。他提出,质量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要“不拘一格育人才”,不能说500分的学生能培养,400分的学生就不能培养,这说明质量又是相对的。实际上,大学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使之在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质量。他举例说,山东桓台县实验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进步就是100分”,就是一种新的教育质量观。

  目前,从中小学到大学,全社会都在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然而人们常常把素质教育当作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没有把它当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衣俊卿认为,目前素质教育领域最大的误区就是素质教育成了应试的知识教育之外的一种添加剂。很多中小学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给学生开设一点美术课等,一些高校也只是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之外给学生开设一些讲座,增加一些文体活动,而在课堂教学和知识教育中则是“涛声依旧”,即老师在念,学生在记。“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是多元质量观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这种个性化培养要求课堂内外的统一。”他说,“黑大自1997年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至今已经10个年头,从目前的发展看,这种完全的素质教育模式符合了黑大的综合性大学的特点,现在可以说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近几年黑大之所以涌现出像孟凡乐、何建章、李樱樱这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子,最主要的原因即基于此。”

  思想道德修养是人文素养的前提

  高校担负着“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任,人文素养的养成实际上是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则是人文精神养成的过程。人文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自觉的精神同样需要培养与磨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同样是一个文化启蒙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在实践着教育的本质即文化启蒙。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的过程中,规范教育与品行教育不可或缺。

  多年来,黑大在饯行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对此,该校的党委书记杨震教授深有感触。“黑大从延安走来,是经过革命战火洗礼的学校,历史的积淀使学校养成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品格和意志同样需要我们传承下去。具体说,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思想道德及品行修养更要发扬这种精神。”杨震说,“我们把这种精神凝练成学生培养中的三个层次,即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修身成才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基础道德扎实、学习品质优秀、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新青年。”

  杨震进而解释说,基础文明教育是通过开展文明公民基本道德观教育、生存竞争观教育、群体安全和个人安全并重的安全观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全面健康观教育、旨在团队精神中培育自我实现意识的交往观教育、维权和守法有机结合的法制观教育,使学生在大一阶段的道德水平达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律、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并具有突出的黑大特点。

  “何建章同学的行为不应该只理解为献爱心,他的爱心、责任、使命,他所具有的这种人文品质,更表现了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敢于面对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境界如果没有一个理想信念支撑着,是很难驾驭的。”杨震说。

  “我们怎么读书,就怎么生存”

  “我总以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传统人和现代人之间的界限并不像许多学者考虑的那样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读书不再是现代主体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和生活的添加剂,而是现代主体的本质性生存方式。我们怎么读书,我们就怎么生存。”衣俊卿2003年在为黑龙江大学读者协会所作的随笔《生存与读书》中这样说。

  谈到目前高校中有一部分学生不读书或者被动读书的现象,衣俊卿表示担忧,“如果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求学的四年中不读书也能毕业,这真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实际上,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这里真正的自己学着读书,才可能培养人才。这是大教育家对于大学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功能最深刻的诠释。”

  在“谁将解说北京奥运”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解说员选拔赛中获得银奖的李然在回到学校的庆功会上,曾很有感慨地说,自己能够有今天,最感谢的就是黑大的人文校园。他说,自己在学校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是泡在黑大的图书馆里,在那里广博群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对此,衣俊卿很欣慰,他说,在黑大的图书馆里两类文献是特藏,其中一方面是俄文书籍,另一方面是很多古籍。黑大重视图书馆的建设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期,黑大就大批量的购置图书,黑大尤其注重为学生营造这种“宽厚的人文素养”的氛围,学校认为这些人文关怀的背景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广博群书、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会使人终身受益。不管今后做任何一种工作,一个人的文化底蕴都很重要。

  从李然、杨一、荀瑶、张宇,再到何建章、孟凡乐、李樱樱,从近几年黑大的毕业生及在校学生成长、发展情况来看,黑大的很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在分沾着黑大的某一种特点,例如人文素养、个性化培养、人文关怀等。衣俊卿分析说:“这说明我们原来历史积淀的东西,和我们有意识构建的这种个性化培养的文化校园正在起着作用。”

  在教育方面,衣俊卿自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希望黑大的学生都变成完全功利地只盯着一点点专业的“专家”,他说:“专业也是要学的,而且也要学好,但是不能完全只是狭隘地盯着这一点,大学应该回归它的文化本质。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是一个学生可以在其中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由探索、自由读书的‘大图书馆’。在文化校园建设中,广博地、自由地、非功利地读书尤为重要。我曾进行过无数次正面和反面的推理和假设,却从没有找到一条现代人可以不读书的理由。其实,传授现成的知识并不是读书的主要内涵和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给定的知识都注定是不完备的。唯有内在的人文素养可以成为人生的重要动力和创新的重要源泉。”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