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寻找深圳自主创新之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5:20 深圳商报
新华社陆续播发文章介绍深圳自主创新首篇推出长篇通讯—— 寻找深圳自主创新之源 新华社记者王宇彭勇
深圳,这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创造了大量奇迹的城市,为什么在没有任何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为什么从起初只有少量科技人员的“科技荒芜地带”,迅速成为拥有几十万科技创新人员的创业基地?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最近在深圳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 企业创新是深圳自主创新的策源 2003年,就在国内毛绒玩具产业陷入竞争加剧、利润缩水的困境时,深圳市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运用数字化技术研制出仿人情绪智能玩具的企业,从全市上千家玩具企业中脱颖而出。由于公司生产的高科技玩具熊会背唐诗,能教英语,玩耍时又唱又笑,打疼了它会哇哇大哭,结果产品一经推出,立即成为我国毛绒玩具市场的新宠。 3年过去了,这家公司年销售额已达1000万元,利润率高达50%。就在全国不少毛绒玩具企业在低价竞争中纷纷倒闭时,这家名为皮皮熊玩具有限公司的企业却通过理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在传统玩具产业中崛起。 靠技术创新迅速成长,并成为行业龙头的深圳本土创新型企业,远不止“皮皮熊”一家。10多年来,深圳已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企业经营生态,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华为、中兴成长为国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领头羊;腾讯、赛百诺、朗科、大族激光、微芯生物等一批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更多的还不太知名的民营企业迸发出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深圳自主创新的最大特点是企业唱主角。在深圳,有“四个90%”的说法,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据统计,深圳现有727家技术开发机构,其中679家在企业;47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21个博士后工作站都设在企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67%,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研发经费96%来源于企业。 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说,与北京和上海相比,深圳是一个缺少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城市,搞创新并不具有优势。正因为如此,反倒逼迫企业不得不成为创新的主体,并推动深圳成功走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之路。 政府给企业提供创新土壤 1999年秋天,在新加坡留学的邓国顺和他的几个朋友出现在当年的深圳高交会上,在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他们展示的小产品脱颖而出。 这次展示为他们赢得了一笔海外风险投资,后来他们还得到了深圳市政府提供的创业基金和科研经费。引起轰动的这个小产品叫闪存盘。7年之后,这几个年轻人所创办的朗科公司成为全球闪存盘行业的开创者和先行者,销售额达到3亿元。 在深圳,像朗科这样通过政府提供的各项条件,实现技术创新并创造财富的例子不胜枚举。“与有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层层扒皮’相比,深圳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深圳皮皮熊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扈蓝天说。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认为,由于自主创新是一种具有很高外部经济性的活动,仅靠市场很难使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因此,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据介绍,20多年来,深圳不断破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要素市场和投融资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使企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律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并使深圳具备了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条件。 2006年初,深圳市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推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投入、政府采购、人才、教育、标准化战略、保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方面的重大措施,以鼓励创新。与此同时,还推出有20项具体内容的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共计340条、4.6万字。一次性推出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大容量的配套政策,在深圳市还是第一次,在国内也是第一次。“就像一场球赛,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是运动员,不是裁判员,而是场地维护员。”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这样比喻政府在创新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说:“在深圳,政府把角色定位在完善创新环境,坚持‘有为’和‘无为’的辩证统一,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最终获得了成效。” “移民文化”造就城市创新基因 4年前,在没有熟人、没有工作单位接收、只有梦想的情况下,26岁的解海龙从内蒙古来到了深圳。经过不懈努力,如今他已成为深圳一家高新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并在深圳成了家,买了房。 和解海龙一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怀着梦想,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这让深圳市人口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并且让这个只有27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始终充满着活力。 “这是一座‘移民城市’。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对过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梦想,他们骨子里流着创新的血液。许多个体汇聚起来,就会形成巨大的创新力量。‘移民文化’造就了城市创新的基因。”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说。 “深圳的城市性格就是创新,深圳人骨子里有一种忧患意识。记得有一年深圳市的某个经济指标被东部的一个城市超过,全城都弥散着失落的情绪。”在深圳工作了10余年的法制办副主任徐友军说,如果全国有哪个“第一”不是由深圳人所创造,大家都会觉得不好接受。 几年前,当深圳市前进的步伐一度有所放缓的时候,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引起了热议,赶超精神已深入到深圳人的内心。 “为什么一个最初主要以加工为生计的特区,能变成了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安身立命的先锋城市?为什么一个最初大学稀缺、研究院所几乎为零的地方,能因自主创新而名扬天下?原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王京生说,在深圳,创新事关企业的成长、城市的兴衰,不是上指下派的问题,而是深圳企业和深圳人内生的东西。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深圳正在形成这样的创新文化。 为支持这种创新精神,去年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这是国内首部针对改革创新的法规。这个条例提出,改革创新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如果改革创新方案制定和实施程序符合有关规定,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也没有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恶意串通的,可以免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这事实上为那些失败的改革者提供了“免责条款”。(新华社深圳1月21日电) 深圳成功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之路。华为、中兴成长为国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领头羊;腾讯、赛百诺、朗科、大族激光、微芯生物等一批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图为华为紧张有序的生产线。深圳商报记者吴峻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