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当前领导考核机制使就业问题受忽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04 北京日报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按照通常的经济学原理,高增长必然会带来高就业,但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高就业,就业形势反而不能令人满意?中央不断调节增长速度、稳定物价和转移剩余劳动力和扩大就业的关系,降低失业水平。但为什么中央的调整预期不能完全实现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体制和政绩观的偏失使然。

  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取向和方式来看:一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特别是增加当地财政收入。而从这方面考虑,特大和大型企业一般增加总量较快,上交税收也较多,政绩显而易见;而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一般只是对就业有用,但对增加经济总量和地方收入的贡献不十分明显。因此,许多地方实际上实行的是特大和大型企业发展战略,对其实行较优惠的土地、配套等等政策,给以保护,不允许各部门乱收费和罚款。结果是劳动密集的个体、中小企业很难发展,经济发展是由资本密集、相对用劳动力较小的企业投资和经营推动的。二是特别关注当地的硬件环境建设和条件:如宽阔的街道、大型广场等等。由此造成在地方上政府性的投资较多,虽然也吸收农民工就业,但是建成后实现的就业数量很小,后续吸收就业能力较弱。三是追求市容街道整洁、大型超市、交通工具现代化等等所谓的城市形象,造成大量小商小贩小摊急剧减少,擦鞋、修理自行车、人力三轮车等等就业机会被消除不少。例如,有的城市要建设无摊贩城市,全市几百万人口只有80个左右“合法”的西瓜摊位;有的还要将捡破烂的统一着装管理,并实行政府许可准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对“违规”捡破烂者进行罚款处罚;这种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国情不相符合的城市“现代化”意识,对城市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的扩大造成严重的损害。

  从一些国家地方领导的政治命运看,即便经济发展再快,如果当地群众因失业严重、居民贫困而不满意,就可能由议会动议而遭到罢免。而我们目前情况是,失业率不是一个考核地方领导非常重要和硬性的指标,甚至与地方领导的评价和升迁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也就没有促使地方领导发展费力、费时、对经济总量贡献不显著、财政还要减收但对就业有用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激励和督促机制。

  为地方领导设身处地想想,让谁去地方当一任领导,由于政绩考核和评价机制,他都会去发展特大和大型企业,也会让当地的城管、交通、运政等部门去向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收费罚款,而不太顾及百姓的创业和就业。因为它并不影响他的政绩。这是体制使然,并不是他想要这样做。

  作者 周天勇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3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