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王陵千年种子保存完好 发芽需三大条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01:32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安徽六安王陵千年种子保存完好发芽需三大条件
六安王古墓中种子保存完好

安徽六安王陵千年种子保存完好发芽需三大条件
千年种子发芽有先例

  千年种子还能发芽吗?

  专家认为,六安王古墓中种子保存完好,不是没有可能

  在六安王古墓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先后在古墓的木椁上和木椁之间的缝隙中发现不少板栗、稻谷、小米、瓜子等植物种子和果实(本报曾作报道)。这些在地下埋了约两千年的种子,还能不能发芽?记者就此采访了考古专家和安徽农业大学种子研究专家。

  古墓中种子保存完好

  “这些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完好程度让人惊叹。”安徽省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袁传勋告诉记者,“六安王”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种子种类丰富,包括稻谷、小米、李子、板栗、瓜子和一种“身份不明”的果实。这些种子大多数保存完好,小米刚出土时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出土后不一会儿变成了黑色。这是因为在无菌无氧的环境下掩埋了几千年的种子突然重见天日,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后,水分迅速蒸发,同时被光照改变了颜色并在空气中发生了氧化作用。

  袁传勋主任介绍,虽然发生了氧化和变色,但是这些种子现在都保存得很好。考古人员把它们保存在棕色的防光玻璃瓶中,里面加了酒精和防霉剂的特殊溶液。其中,“身份不明”的果实呈椭圆形,完整的外壳里包藏着几颗种子,用手一摇发出“哗哗”的声音。这些植物果实没有腐烂也没有炭化,可能与土壤、地下水和它的墓葬填土的密实程度有关。

  这些种子是否具备发芽的可能性?袁主任说,还没来得及细致研究,现在不能下定论,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将用特殊仪器测试种子的生物活性,检查它们的基因片断保留的完整性和蛋白质的保留状况。如果种子的基因片段和蛋白质活性都保存完好,那么重新萌芽成活就有可能。”他说,如果这些种子真的可以培育成活,不但具有考古学和文化史的研究价值,而且还有生物学和环境学意义,对研究当时的物种、生物环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参考价值。

  千年种子发芽有先例

  昨天,本报记者就此问题咨询长期从事种子研究的安徽农业大学张文明教授。他告诉记者,六安王古墓考古部门曾经邀请他前往调查,但一直抽不开身。千年古墓种子发芽并非“今古奇观”,年代久远的种子出土后发芽的先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出现过。

  张文明教授说,1952年在辽宁普兰店的泥炭层出土的古莲子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经培育长成植株,目前中国科学院植物园里还有一株用古莲子培育的“太子莲”,每年都会绽放,已经成为一个景点。加拿大也曾在北极发掘出埋藏在冻土层中的20粒羽扇豆,其“年龄”达万年之久,出土以后少数种子成功发芽。

  2006年9月,河北龙华店乡发现一东汉古墓,考古人员在一彩绘陶奁内发现植物种子,将其封存于文物仓库内。几天后,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该陶奁内生出密密的一层嫩芽,引起当地考古、农业及生物专家的高度关注。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2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