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考古只是调查不是发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02:28 三秦都市报

  乾陵考古只是调查不是发掘

  “玄宫”是唐人对帝王陵的墓室的称呼,在《唐会要》等典籍中就多次出现。而下宫是唐代帝王陵的附属建筑。唐代帝陵下宫在主陵的西南方位,是守陵人员包括陵署官员、军人、宫人的活动场所。昨日,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研究员就乾陵下宫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成果向与会者进行了通报。他说在号称唐陵典范的乾陵北门发现石虎等石刻,将改变人们有关帝陵石刻组合的固有认识。下宫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表明,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其内外两重城垣的事实表明,唐人在营建乾陵时,不仅整个陵域是仿照唐长安城形制分三道城阙营建,而且,下宫也可能是按照这一理念进行营建的。下宫是乾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与皇室关系极为密切的小社会,有陵署官员、宫女、兵士等。至于有何重要的遗迹遗物发现,还有待进行新的考古工作。

  “这次下宫遗址的调查表明,乾陵下宫规模相当宏伟,且有内外两重城垣。”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再次强调,许多读者或观众误将下宫考古调查理解为乾陵发掘,造成混乱,在此予以特别澄清:乾陵考古只是调查不是发掘!

  直径400公里圆圈与考古无关

  此前,西安市

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与乾陵博物馆组成的调查组通过航拍照片,发现乾陵有许多巨型圆环。最大的圆环直径约110米,环宽约为3米左右,处在较为平坦的耕地中,呈淡淡的暗色调,与周围田野的色调明显有别。专家基本确定圆环应是历史遗迹。

  在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乾陵博物馆负责人说,所谓“乾陵怪圈”是新闻界的提法,但确系客观存在。早在十几年前,有人就在观察卫星照片时发现这一情况,而在现场很难看到。最近考古人员在唐燕国公李谨行墓周围进行勘察时,的确看到人为扰动的多个点,与李谨行墓是等距离的,其直径约110米。其时代、用途还有待进一步调查、考证。另外,有关人员在卫星照片上还看到以乾陵主峰梁山为中心的圆环,其直径达400公里,东到黄河西到青海甘肃。这一大圆圈,与乾陵考古风马牛不相及。

  武则天墓的提法不科学

  “将乾陵称为武则天墓,屡次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甚至权威的主流媒体也持这一说法。”乾陵博物馆党委书记马文廷说,这一提法就地点而言,没有错,但就其历史文化内涵而言,则不科学。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将乾陵称为“唐高宗乾陵”,唐代以来的乾县民间将乾陵又称为“姑婆陵”,当地将“姑”读为“瓜”,是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的尊称。这些提法都不科学。历史学家郭沫若称的“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的提法是最全面而科学的,一般称乾陵是可行的。

  乾陵考古发现了什么

  1月22日,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乾陵陵园内城西门(白虎门遗址)出土了西门南侧石狮的前腿部残块及石狮基座;清理石狮残腿和基座时,又发现了西门南侧的列戟廊建筑基址。钻探发现了西门北侧石狮基座的夯土遗迹。另外,在乾陵陵园内城北门(玄武门遗址)发现出土了石狮残块、残石马、残石虎、石虎基座、小型石刻基座等6件珍贵文物,其中石虎的发现为重新考虑唐代帝陵北门石刻组合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还发现了北门门址北侧及中间漫道夯土台基遗址和建筑石柱础。

  樊英峰馆长说,1999年,乾陵博物馆曾与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利用现代航拍照片和大比例尺地形图对乾陵的地形地貌、局部地质结构进行对照分析,并经实地勘察,在已经被考古调查证实的平面呈方形的乾陵陵园内城遗址之外,发现了文献记载的乾陵陵园外城遗址,这是我国唐代帝陵考古调查中首次发现双重城垣。

  去年11月至12月初,考古人员在乾陵内城东北角阙遗址之外进行钻探调查时,再次发现了乾陵陵园外城城垣遗址,经试掘发现,文献记载的乾陵外城垣确实存在,现存外城垣夯土基址宽约2.05至2.2米,距内城墙基约220米。这一发现充分肯定了近几年乾陵陵园考古调查的成果。另外,对乾陵陵园内城东北角阙夯土台基的试掘证实,角阙的夯土台基平面呈曲尺形,周边用砖包砌,其上原建有阙楼,两端分别与内城墙垣相连。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首次基本搞清了位于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宫遗址布局。钻探调查发现,下宫遗址有内外两重墙垣,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南墙长379.7米,北墙长380米,东墙长383米,西墙长382米,面积144400平方米,同时在内城及内外城之间,还发现了多处建筑夯土遗迹,这对于认识唐代帝陵的陵园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文/本报记者 赵争耀

  本报记者 郑重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3,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