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灯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08:05 南京晨报

  从1997年至今,南京城的信号灯持续10年增长,由最初的98个,到如今扩展到了1200多个。随着信号灯逐年增多,南京交通事故持续10年下降。

  看似小小圆圆的信号灯,如何能保证古城南京的交通顺畅?每一分每一秒的信号配时,又如何给行人和车辆通行带来最大的便利?记者日前专访了南京公安交管局的科研专家,探寻信号灯背后的秘密。

  技术篇

  信号灯设计年年翻新

  很多第一次到南京来的游客,感觉这个古城的大街小巷、交叉路口很多,而各大路口林立的信号灯,“花样”也比别的城市多。南京市交管局行政科的魏浩华工程师告诉记者,高度的调整,长度的不一,这里面,其实都大有文章。

  方向指示信号灯、辅助信号灯、非机动车信号灯、非机动车专用左转指示信号灯、蜂鸣式行人过街信号灯,这五员大将,目前是信号灯专家们安排在南京各路口的信号灯主力军。

  除了不同的信号灯样式,还得配以多种信号灯控制方式,如触摸式行人过街信号灯,多时段、多方案、定周期信号灯,路口自适应控制信号灯,以及干道绿波控制和区域范围内协调控制的信号灯,南京的信号灯设计,在人性化基础上,日趋智能化。

  音响信号灯“领”盲人过街

  2004年,音响信号灯首次在南京研制成功,当年便在新模范马路和南瑞路路口进行安装试用,该种行人过街信号灯配备了专门的“蜂鸣”声音,绿灯亮起时,“蜂鸣”声音同时发出,红灯亮起时,声音消失,如此,盲人或者老人通行时可根据声音来判断能否过街,南京也成为全国首个安装“盲人”信号灯的城市。

  前年,南京交管局再次研制出带有数字显示的音响信号灯,盲人过街可以听声音,老人和儿童则可根据倒计时的绿色数字显示,来判断可否安全过街。目前,这种数字音响信号灯已经在中山路、中山东路、北京东路等各大路段安装,国内不少大中城市交管部门来参观后,也跟着推广。

  “大嘴”信号灯司机看得更清了

  南京在全国首批设置安装了直径为400毫米的超高亮度信号灯,目前,北京东路、北京西路、南京火车站、龙蟠路等不少路段,全部安装到位,其他一些较大路口也已经安装到位,在雨雾迷蒙的恶劣天气,司机们照样看得清楚。

  防雷信号灯不怕雨打雷劈

  近年夏天雷雨天气较多,但马路上信号灯被“浇灭”的情况,却比以前少了。谈及此事,魏浩华解释说,这其实跟新近安装的“路口信号综合防雷设备”有关。目前南京市区700多个信号灯已经将该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人性篇

  “迁就”行人 行人过街信号延长

  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少新建马路大大增宽,有市民反映行人过马路,一些大路口的绿灯时间不够老人、残疾人等过街。也有人说,一些旧的路口,近年来车流人流飙升,旧有的信号配时,不能给所有的行人充分的过街时间……众口难调,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路口时空资源的最合理利用?

  “在不少市民看来,只要在信号装置上调整一下,就能给行人信号灯增加时间,想多长都可以。但事实是,南京目前各条道路交通流量都很大,既要兼顾每个方向车行的畅通,又要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就只能让行人顺着绿灯直行的机动车方向通行,而这个绿灯通行时段,不能随便延长和缩短,它要根据交通的流量,保证路口各个方向的车辆、行人等的时间最短、行得通畅。”魏工举例说,目前南京像模范马路、龙蟠中路这样的宽阔马路,路幅长达50—80米。如果行人一次过街,按照正常步伐算,需要40—65秒。但在这些流量大的主干道上,让两个方向的机动车巨流等这么长时间的红灯,是很不经济的,“车等红灯的时间越长,积压车辆排队就越长,为了放空这些车辆,另一方向行人过街等候的时间就更长,这样一来,恶性循环,只会得不偿失。”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时间配置上,去年不少路口的信号灯,都已根据老年人的慢步速,进行了调整和尽可能的延长。而为同时均衡行人和机动车的双方利益,交管部门又设置了过街触摸式信号灯、行人安全等候区等变通方法。“在一些行人过街需求大的路段,如医院、学校门前,我们设置了行人过街触摸式信号灯,非常方便,只要你轻轻一按,几秒之后,对面的信号灯就会变成绿色,剩下的时间可保证行人快步通过。”目前这种便捷设施,为国内其他一些城市争相采用。

  不过,专家们坦言上述措施还只是治标之法,在交通压力日增的情况下,想彻底解决人车矛盾,需要建立地下通道。“例如新街口繁华路段的汉中路金鹰地下通道、淮海路地下通道和中山南路一线地铁地下通道,建成之日起,如潮的过街人群转入了地下,人车从空间上分离,路口交通畅通了、行人过街也安全方便。”据悉,对于市民反映强烈的军人俱乐部路口行人过街时间不够的问题,相关部门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建立地下通道是最佳解决方案,日前正式列入规划,近年就将实施。

  绿波篇

  中央路11处红绿灯串成南京最长“绿波”

  单一的路口信号控制还不够,如果能将路口的信号连成一串,让开车人一路走绿灯,那该多“爽”!这个美梦,在信号专家们的努力下也已实现。

  从2001年开始,南京着手在市区各主干道实施信号灯“绿波”控制。“‘绿波’其实是信号灯多点控制技术的形象化说法,即让同一条道路多个路口的红绿灯协调起来,同时亮绿灯或同时亮红灯,这样,向同一方向行驶的车辆要么一起走,要么一起停,不会出现刚走几步又要等红灯的情况。”交管局行政科信号灯组的于焕凯工程师去年就花了几个月时间,“串”成了南京目前最长的一条绿波带———中央路绿波。

  这条路上,从南向北11个路口原被分成三个“绿波带”,即傅厚岗—玄武门,童家巷—模范马路,南昌路—黑龙江路。经过去年的调整后,11个路口的红绿灯全部联动,成为一条完整的“绿波”,双向通行能力提高了,路自然特别好走。此外,汉中路从新街口到莫愁湖东路的9个路口,中山路的长江路、珠江路、汉口路路口也都设置成了一条“绿波”。目前,中央路的“绿波带”是南京最长的,而升州路—建康路一线的“绿波带”则是控制路口最多的,共有13个。

  掐着秒表 交警开车连跑半个月

  “设置‘绿波带’的工作非常复杂,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于焕凯简要介绍了“绿波带”背后的奥妙:首先要找准“相位差”,也就是从一组信号灯到另一组信号灯之间,开车要花多少秒,如果是5秒,车通过前一个信号灯5秒之后,下一个信号灯就紧接着要变成绿灯;那如果算成了4秒,那车还没到信号灯就提前变绿;如果算成了6秒,车已经到了路口灯还是红的。

  为了算准中央路每个路口之间的“相位差”,他们都亲自开车上路,从周一到周日,连续跑了大半个月,才取得了较为准确的“相位差”。

  “绿波”将升级连线成片

  据透露,接下来工程师们还计划通过网络,将一条条“绿波带”联成片,通过埋在各个路口的检测器,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并通过网络线发到中央计算机。计算机根据预设的数学公式立即进行计算,再将处理结果传回各信号灯组,实现信号的区域性控制。

  到那时,南京大街小巷上的路人,会发现面前的红绿灯好像长了眼睛一样,随时都“知道”交通流量情况,并不停地悄然进行自我调整,随时给行人和车辆最充裕的过街时间。

  作者:倪敏/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