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咸蹄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12:23 新闻晚报
□撰文阿朱

  过去上海人家里一到冬天总会腌些咸货,大路一些的就是一只咸猪腿了。在入冬的时候,用整包粗盐和着花椒,将肉狠狠地揉搓后用重物压着,过些日子拎出来,用牛皮纸或报纸罩着,晾在窗口或屋檐下,隔几天切一些下来,或清蒸或烧汤,那种咸香是很下饭的。也因为要留着慢慢吃,所以,肉一般都腌得很咸,烧一锅汤只需放几片肉进去,盐是不用再放了。

  现在不大看得见屋檐头下晾着的咸腿了,健康专家也说,盐多吃了不好。本来嘛,总归是新鲜的好吃。只不过,吃多了,人总要生点念头换换口味。譬如说,红烧蹄膀吃多了,腻了。于是,不知啥时候,上海的饭店里竟流行起了咸蹄膀。

  阿聪单位门口那家叫日的小馆子里,除了烫嘴巴的烤子鱼之外,还有一碟咸蹄膀也很好吃。老板娘作蹄膀是当自己家的生活来做的,将一斤左右的新鲜蹄膀拔清爽毛,暴腌一日,煮熟取出;拆了骨头后,连皮扎紧了,再入锅煮透。端上来时,连皮带筋的切成薄片,皮有弹性,筋有嚼头,肉有咸味。在这样家常的小饭店,叫一小碟没有装饰、没有心机的暴腌蹄膀,吃的时候也并不蘸调料,任其一派天然的滋味,享受的是家常的简洁与朴素。

  店小,老板娘常常会劝来迟了站在门口的食客去别家就餐,而晚饭时候,老板娘在店里等来放学的女儿和下班的老公,早早的就无心恋“战”打道回府了。也是,赚钱是为了生活,没了生活要钱干嘛?

  前几日,在静安寺附近的鹭鹭酒家吃过一盆咸蹄膀,排场就大些。整只蹄膀端上来,过了目后,服务员就在边上拆碎,再端上桌已是骨肉分离了。蹄膀的皮和肥肉饱满而有弹牙的质感,吃着并不觉得油腻;瘦肉则鲜嫩多汁,很入味。虽说是一只咸蹄膀,但全然没有那种用盐狠狠地腌制后,好用来多下几碗饭的意思。咀嚼的时候,隐隐约约的香气绵绵不绝地溢出,想必腌制的时候香料的成份比盐还要吃重些,故而咸味含蓄而不露声色,而各式不知名的香气,好像各种复杂的人情世故,让人猜不透,道不明。

  虽说有李渔告诫:多吃肉,人会变笨。并举出老虎为例:为什么老虎是世界上最笨的野兽呢?原因就在于老虎“食肉之外,不食他物,脂腻填胸不能生智”。这样的结论,谁晓得是不是李渔对老虎智商的认识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呢?事实上,这盆咸蹄膀最后被扫荡得一清二空,

  漕溪路华亭宾馆边上的小亭酒家,也有咸蹄膀,却叫成“德国咸猪手”。其实,叫“上海咸蹄膀”更确切些。原以为会是切成几爿的猪脚,端上来才知是咸蹄膀切成了四四方方小指头大小的丁。用不知名的果酱蘸着吃,不仅咸甜适度,甘润爽口,而且“冲淡了猪脚的油腻,体贴了我们的肠胃”。

  至于说,多吃肉会不会智障,或变胖了还需要减肥,那些事,留在明天再说吧。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