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一代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12:23 新闻晚报

  书名为什么叫《正常人》?作者写的到底是正常人还是不正常的人?

  沈善增好象预料到读者该有此问,在正文开始之前,特为写了只有一句话的序言:《辞海》中没有对“正常”更没有对“正常人”的解释。

  沈善增并没有在这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中耗费精神去探讨“正常”与“非正常”的区别,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出了一个单亲少年的漫漫成长路。“我”经历了童年、学校生涯、文革、上山下乡、直至成家立业,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身份转换到另一种身份。我的经历,恰恰是上海人非常熟悉的人和事,而《正常人》的难得之处,正在于写出了许许多多“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少”的人与事,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情,穿过岁月的风尘,鲜亮地在我们的眼前舞动。

  这部小说的上海特色是十分明显的,论起派别来,显然属于海派风格。《正常人》的“海派”并非旧时代轻靡华丽的海派,作者以他独特的感知和书写能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全新的“老上海画卷”。

  说它“新”,是因为它所展现的上海风情,既不在旧时代的跑马场,也不在跳舞厅;而是在于普通石库门内的芸芸众生。它所描绘的时代起于五十年代中期,终于七十年代末。

  说它“老”,则是因为小说行文中充满了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和民生习俗。作者笔下活跃着拥有绰号的众多小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五六十年代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却未能改变这一海派族群固有的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充满了民间的质朴和自由,整个文本布满了大量沪语词汇。而难得的是,这些方言词汇不但没有使整部作品的格调趋于俚俗,反而令文本流畅可读,妙趣横生,字里行间仿佛有一种幽默感在流淌。很多年轻的读者读过之后,都大呼过瘾,好象那些曾经在自己父辈中流行过的词汇,又新鲜热辣地回来了,隔了几十年的辛苦路,竟丝毫没有变质。这才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为根深蒂固的风情,比十里洋场的衣香鬓影更长久。

  《正常人》其实是再现了一代人的青春期记忆。这座城市、这代人、青春期的梦幻与岁月在作家心里交织纠缠,是一出永不落幕的戏。

  《正常人》沈善增 上海书店出版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