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7中国经济的八大预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13:43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节目截频图 节目截频图 节目截频图 龙永图 《中国财经报道》1月22日播出节目《2007中国经济的八大预测》,以下为节目内容。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财经报道》。每年的一月份,总是大家忙着规划未来的时候,也是大家期待最多,猜测最多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2007年我们的铁路要第六次大提速,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将在市场上停止流通,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将展开,中国香港将举办系列活动庆祝回归祖国十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完工,此外《企业破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一列法律将施行等等。这么多大事件的发生,无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那么, 2007年,我们的经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举办了“趋势2007:CCTV中国经济展望峰会”,邀请了国家统计局、银监会等政府部门的官员,以及一批国内知名的学者专家,与200位中外企业家汇聚一堂,探讨了这个问题。 我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房价。2006年,普通老百姓在街头巷尾谈论着房子太贵的时候,一个悬念摆在面前,2007年,房价会下跌吗? 一、趋势2007:房价会下跌吗? 这是记者找到的两幅漫画,一幅漫画描绘着几个房子长上了翅膀,飞到了空中,房子上写着“房价飞涨”,几个排队购房的老百姓站在楼盘地基前,不解地说“昨天还在这呢”。看来,房价的上涨让人多少有点无奈。另一幅漫画,一群男女老少扛起大旗——“打击房价上涨”,其中还有一个举着娃娃的妇女。在人们感叹自己也是漫画中的主人公时,不知道有谁还能对漫画笑得出来。 在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重庆六大城市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市民认为目前房价虚高严重,近七成被访者反映房价太高暂无购买力,56%的被访者反映,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就要放弃购房计划,31%的人表示如果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将会放弃购房计划。那么2007年,我们的房价将有怎样的变化,房价会下跌吗?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明年的房价,如果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把限制流通领域的这块,政府的责任这块切切实实地补足补大,平均房价一定会下降。而商品房那一块就不一定下降,那一块你让它涨,你可以加税,你可以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地价怎么涨房价怎么涨,反正是有钱人才去买那块(房子),去管它干什么呢?我就是这个意见。” 主持人:“保证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好了。”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理事长孟晓苏:“房价问题我也谈谈我的看法。岁尾年初,人们对房价又引起了一番新的议论。有人预测明年(2007年)房价要大涨,有人预测房价要大跌,还有一些权威机构出台的报告也预测房价要跌。怎么来看待未来的房价走势呢?我们分析历史,中国的房地产从我们18年的统计上来看,从1987年到现在,平均房价每年都在上涨,没有一年下跌。我们是从每平米408元钱,涨到去年(2005年)年底的2930元钱。今年(2006年)房价走得比较稳,房价上涨到现在大约是6%到6%多一点。这是一个不错的情况。预测2007年的房价,我认为从总的看,房价将是稳中有升这样一个态势。” 房价会稳中有升。对这样的预测您是否认同呢?我记得在2006年年初的时候,一次预测房价的网上投票中,有六成的网友认定2006年的房价将会下跌。然而事实还是验证了房地产商们当时的观点——“房价永远都是上涨的”。如今2007年一开始,房地产行业重量级人士们的大胆预测,让我们不禁疑问,这次他们的观点从何而来呢?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数据,2006年1至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上涨了6.3%。与之对应,2006年一年之中,为了抑制持续走高的房价,央行、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等部门出台了若干宏观调控政策。2006年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历年来最为严厉、最为频繁的一年。正像漫画所说,调控房地产的芭蕉扇已经对准了房价的火焰山。在峰会上,房地产界的几位知名人士,针对2006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2007年的影响,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我个人也认为,应该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分成两个板块,不要弄到一起。一个我叫它全流通领域,也就说全流通的商品房。另外一块我们叫做限制流通领域,那也就有各种各样的政府成分在里面,面向中低收入(人群),这一块不可忽视,(人数)相当的大。算下来是这样子:我们国家需要用廉租房解决的大概是5%,城市家庭的5%是需要廉租房来解决的。高收入的(人群)或者,中高收入以上的这一部分比较模糊,大概是15%。所以这两个加到一起是20%。除去这20%,就是70%到80%的人都是落到中低收入这个范围之内。这就不是一个小数了,不是说我扔给政府就能解决了,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将近80%的这一部分人,完全是用补贴的办法解决。它一定有一部分是要从这里面划出来,我们叫做限制流通。政府有各种各样的补助在这里面,比如说我补了土地出让金,比如说我贴了息,补助了利息;同时我限制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率不许超过百分之多少。这都是政府限制,或者我补了基础设施,就是原来经济适用房设计的那一块。我预计明年肯定要加大这一块,你看宏观调控到了下半年,基本上地方政府一个一个的都是以乌纱帽做保证,要把廉租房这块补起来,要把经济适用房这一块做起来。包括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专门就是说经济适用房怎么重新界定,怎么做。就是我说的要把中低收入(人群)占整个人口70-80%的这一块,你要是不稳定,怎么能谈到房价的稳定?怎么能谈到社会的和谐?” 平均房价下降,是因为照顾中低收入的经济适用房会大量增加。您认同这个答案吗?可以发短信给我们。说到照顾中低收入阶层购房,不得不提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6年众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中,最受关注的是这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条针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政策,对于2007年会有什么影响呢? 2006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6号的土地一直笼罩在“地王”竞标的光环中。11月30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宣布,36号地最终由首开集团以26亿元竞标成功。当日,北京市国土局局长安家盛表示:“36号地的评分体系在之前招标地块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地价。”首开集团的一位高管透露,该项目设计方案完全符合“国六条”关于90平米以下户型要占项目整体建筑面积70%以上的规定,而且首开承诺最低销售价格为9500元/平米。 大学一毕业就留在北京工作的于萍就在这期间,来到这里考察楼盘。小于很想在这附近找套称心的房子,因为她就职的公司就在广渠门附近。 于萍:“工作都比较紧张,想减轻平时上班的一些压力。就是想在公司周围买房,这样上班也方便。” 小于认准了这附近的楼盘,想选个户型和面积都差不多的二居室。可十几个楼盘看下来,随便哪套房子都要上百万的房款。 于萍:“每平米也要一万五千元左右,买个60多平的也要90多万,比较贵。” 记者随机了解了广渠门附近的几处商品房楼盘价格:富力城社区,2004年1月开盘价8000元/平米,截至2007年1月的房价为18000元/平米。此外,苹果社区房价涨到了15600元,合生国际花园到了17000元,珠江帝景15000元,现代城11500元。虽然比起来,每平米9500元的承诺已经低于周围楼盘的价格,但对购房者来说,9500元一平米显然还是难以接受。在峰会现场,房地产业的媒体记者蔡鸿岩,对此接连质疑。 《楼市》出品人蔡鸿岩:“前几天北京广渠门外的36号地拍卖,这个拍卖的最终的价格,北京市政府是取了首开集团和城建集团联合体中标,它的预计未来的售价是9500元/平米。90平米,9500元/平米,我们算算这个房价至少也要在90万左右。这个房价款上,这个是不是应该中低收入阶层能够购买的房产?”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北京的供求关系这两年特别紧张,肯定在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推动了房价的上涨。而房价上涨又返回来促进了被拍卖土地价格的上涨,是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当然讲起来有一个过程,如何来体现中低收入家庭中小套型的问题。这就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我觉得在细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准市场的方向,要控制房价的涨幅,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但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因为它的购买群体已经远远超过本市的居民,你比如说北京高端楼盘大概一半以上是京外人士买的,普通住宅加在一起大概30%以上是北京以外人士买的。决定北京的房价并不仅仅用北京人的收入来看待房价。那么对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呢?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说,在市场化过程当中必须把社会保障作用发挥出来。而我们前两年,这方面工作做得不够,相对市场化的进程,我们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不够。所以像北京这样的情况,可以这么说九千元、一万元的房价,因为在我们城区已经找不到一万元钱以下的价格了。即使房价降一半,我们许多中低收入家庭仍然买不起。这样的问题只有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我们的经济型住房、我们的廉租房来解决。我想这个两条腿走路,应该是这样来区别。” 然而,专家的一番解释并没有让这位现场提问者满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6年1——11月,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的经济适用房,全国共投入资金526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3.2%。这个数字,说明在住房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 《楼市》出品人蔡鸿岩:“政府需要关注哪一块?是需要关注保障型住房,而不是要关注房价。所谓的房价,就应该是商品的价格。我认为我们从1998年之后,房改逐渐市场化之后,我们现在问题出在整个供应体制上出现了问题。房屋的供应体制上,我们把所有的老百姓都推到了商品房市场上去竞争,所以导致我们现在的一个结果。”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理事长孟晓苏:“我们看到经济适用房平均每年的投资额都是在5%左右。这相对我们中国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说,相对大量的城市中低收入者和农民涌进城市这样的现实来说这明显是太少了。我们看到由香港政府提供的居屋、公屋和廉租房里面住了50%的香港家庭。而在新加坡这个比例,住租屋的家庭达到80%以上。我们这些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应当说,从今年开始的这种结构性调整正在逐渐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是一个大户型、小户型的调整,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供应结构的调整和供应体制的完善。” 2007年会为中低收入者建造更多住房。您认同这个预测吗?可以发短信给我们。说到中低收入,中国人的80%是10亿人。大部分观众都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加大对这一阶层的住房保障,确实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了调查工薪族对目前房价的承受能力,我们联合搜 狐财经对工薪族买房的情况作了一个小调查。 二、趋势2007:中等收入者住房怎么办? 作为国内知名的门户网站,不少在北京的大学生把到搜 狐公司工作视为一个愿望。这家公司的员工收入水平和购房能力,代表这一类收入阶层的普遍现状。 记者:“您要在北京买房会选择什么样价位的房子?” 搜狐员工A:“五六千元/平米应该可以接受。” 搜狐员工B:“四五千元/平米吧。” 搜狐员工C:“七千元/平米左右,还是勉强可以承受的。” 搜狐员工D:“每平米七八千元差不多,再高的话,我觉得压力挺大的。” 在搜狐公司100名员工的随机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北京目前的房价过高。而我们在搜狐网上的调查也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目前北京的房价非常高。当问及愿意购买商品房还是经济适用房解决住房问题时,有30%的人表示希望购买经济适用房。 搜狐员工A:“北京的经济适用房它的条件比较苛刻一些。因为我们家不在北京,所以条件可能不太符合。” 搜狐员工B:“经济适用房质量不是特别有保证。” 按照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政策,在北京,目前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购买经济适用房:一是具有北京市城镇户口;二是没有住房或住房没有达到标准;三是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买不起商品房,买不了经济适用房成了一批人的尴尬。在峰会现场,一位来自杭州的观众提出的类似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笑声。 现场观众:“我们的高收入者他有钱他可以买高价房,低收入者政府有保障,他可以或者租房或者买经济适用房。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大部分人夹在中间呢,他们怎么办?就像我们这样,我们虽然是金融证券行业收入还算可以。打个比方,就以杭州为例,整体的房价还是居高不下。我们经济适用房又不能买,真正的高端房又买不起,即使在一些市中心边缘的房价还是相当高,八千到一万。我们从整个房价的情况来看,整体趋势刚才专家也讲了还是上涨的,稳中有升。另外我们从经济学的,或者金融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大的背景之下,我们房价增值或者涨价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那么多重因素组合成,我们这批人到底怎么办?请专家给我们提一提。” 主持人:“您不说我们还几乎忘记了这样的一个群体了,我们来看看专家怎么来帮你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理事长孟晓苏:“我现在给他补充一个现象吧,因为我们在杭州有公司,我知道在西湖边上的房子在前几年卖价是六千元钱,而三年以后涨到了三万元钱一平方米。当然这并不是整个杭州整体情况,我只是说在局部的热点地区,它的房价确实上涨得太快了。”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顾云昌:“实际上我们社会当中,客观地分为五等甚至七等收入。高收入、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这五等。如果再分一点,就是把高收入分为最高收入、高收入,低收入分为低收入、最低收入。作为国家来说,(解决住房问题)对低收入、最低收入应该是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不包括中等收入家庭,应该是经济适用住房,我们国内经济适用住房这样一种政策。现在问题大在哪儿?就是中等收入家庭,他想买商品房,商品房每年在涨,他恐怕够不上。买经济适用住房他又不够条件,这叫夹心层。香港政府曾经出台过夹心层的政策,就是想办法在这当中帮一把,就是金融方面比方说贴息方面帮一把。现在我们这方面工作做得不细,还比较粗糙。” 经济适用房没资格买,商品房买不起,对于夹心层买房,政策该不该扶助?您可以把您的观点发短信给我们。好,看过刚才的猜测,我们再来看2007年的股市。2006年,中国股市的连创新高,让很多人也产生疑问,这波行情到底能走多远?峰会上,大家最关心的自然离不开这个问题。 三、趋势2007:牛市还会延续吗? 这又是一幅漫画,坐在股指坦克车里的牛,高举红旗,向前进攻,举着再融资小旗的熊只剩下投降了,这幅画面让很多股民们会心一笑,不管是2006年上证指数定格在2675.47点的那一瞬间,还是2007年首个交易日跳空高开突破2800点,进而尾市出现跳水走势,都让中国股民感叹——2007年的股市行情将很不平静。 实际上,《中国财经报道》在2006年5月就制作了相关节目——《“牛市”行情真的来了?》、《“牛市”需要什么样的基石?》,针对股市的未来做了预言。记得在2006年5月8日,黄金周归来的第一天,沪深两市突然放出巨量,一举突破盘局。沪深数百只个股铿锵而来,迈着整齐的步伐刷红了一页页行情表。面对新一轮的火爆行情,许多投资者都难掩喜悦。 投资者A:“拿了好几年,终于挣了钱我特高兴,特有信心。现在我就不像过去,都不来,现在我就老来了。” 投资者B:“这次感觉不是那样了,越走越高了。” 《证券市场周刊》主编方泉:“大家热火朝天,激情四溢,所谓令人瞠目,大家给它胡乱拍脑袋算也得7千点,在这种热气腾腾的气氛中,我突然感到一种什么东西,感到一种2000年啊,1999年啊,2001年的那种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什么,叫自己应该清醒,当熊市已成往事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在熊市中的伤痛跟教训。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制度问题,但它不能解决上市公司是不是有投资价值的问题。” 牛市来临,熊市终究渐成往事。但是经历了四年严寒砺炼的投资者们,是不会忘记伤痛和教训的。站在2007年的门口,我们不禁要问:2007年,股市可好? 现场观众:“想请两位专家预计一下,这种牛市还会持续多久?要是我现在进入股市还来得及吗?” 主持人:“他已经迫不及待,等不了明年了。”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我先回答吗?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预测未来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坦率地说,今年(2006年)股市的发展是出乎意料。在今年(2006年)五月份才开始A股市场恢复发行。在短短的几个月中间就涨过历史高点。有人说高处不胜寒,其实这也是有道理。就说从这样一个过程来看,已经高过历史高点,所有的分析和判断都没有依据了。未来走向会是什么样?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我刚才提到,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的改革和它的建设夯实了它的基础,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开辟了一个上升的空间。至于股市能涨多少,涨到什么程度,我不敢预测。但是我会说会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你问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跟这次会议的主题相关,趋势。几年前在2245点,我们的平均市盈率大概是55倍,现在我们平均的市盈率大概是25倍,如果剔除ST这些亏损股票大概在21倍。这是数据。我们换一个角度再看,在5年前2245点市场的主力是什么?是我们称之为庄家的这一类人,他基本上还可以呼风唤雨。而现在市场的主力是什么?是高达7千亿的证券投资资金,数千亿的保险投资基金,上百亿美元的QFII。这些以价值投资为主导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的主力。那么我们再看,原来我们推动市场上升的力量,到了行情上起来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规,违规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那个时候只要监管部门说要清理违规资金,就使行情大跌。而这一次就是像你这样开始对投资有需求的这一部分投资者,自己对于储蓄进行多元化投资分流有这个需要。从(2006年)十月份开始,中国的居民储蓄首次出现负增长。大家去各家银行的网点去看一下,现在排队的不是在去做存款或者做贷款,是在开基金帐户和申购基金。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我倒觉得预测市场指数对你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中国股市上升的趋势,你对这个趋势有信心吧,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有信心的吗?这个趋势可以肯定。” 预测未来的确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曹先生、巴先生两位还是回答了他们对大趋势的看法。您对2007股市的趋势怎么看?请发短信给我们。说到股市,还有一件大事,在2007年最吸引投资者的兴趣:2007年1月4日,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证监会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要求投资者全面了解股指期货,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参与股指期货的风险意识,以确保我国即将推出的第一个股指期货的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有人预言,股指期货必将成为2007年影响股市投资策略、市场波动等方面的重大因素。 四、趋势2007:股指期货会推出吗? 2007年,投资者终于有望等来股指期货的千里马,做空也能赚大钱的说法,感染着每一位股民。的确,从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出现第一个股指期货以来,股市大跌也能给你带来收益的事实,震动着每一个投资者。 中国金融网总编辑钮文新:“明年(2007年)的年初,中国证监会可能会推出股指期货。我们在考察股指期货整个市场的基础的时候,发现还有许多的欠缺。比如说基准利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长期的资本到底以什么东西作为一个评判高低的标准,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样一个市场基础之上,开这样的一个期货到底适合不适合?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股指期货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手段,依附于在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我们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股票的发展,期货推出是势在必然。它是在股票市场上来控制风险和来进行风险交易的。但是更核心的问题,需要整个市场呈一个有效性,那么取决于利率的市场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从短期来说,像股指期货的话,它的推出能够增强证券市场经营者风险管理的能力。我们推出一个新的股指期货或者什么其他的期货会有风险。但是如果我们不推出来,是不是这个风险就消失了?实际上它的风险还存在。只不过现在有了股指期货这个新的工具以后,给了主体管理风险的一个工具。有一个说法,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诺顿有一句名言说,不对风险进行管理是最大的冒险。风险本来就在,你推出这个股指期货还有一个管理的工具,原来本来你还没有管理的工具。” 中国金融网总编辑钮文新:“我希望能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行情当中,还参与了很多政府的意志。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整个市场它的认知有的时候是趋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的股指期货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如果没有股指期货,会不会也会出现市场一边倒,比较短的时期内一致的看法呢?比如说‘519行情’持续那么短的时间,大家都一致看好。现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对于缓解这个单边市是不是有好处的?如果说它是有积极的作用,它就是一个改进。” 五、趋势2007:农民能否贷到款? 如果预测2007年的话,我推荐大家看这幅漫画,这个人是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他的获奖,把农民贷款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摆在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视野中,那么,2007年,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会得以改善吗?来看答案。 他叫尤努斯,2006年10月13日,诺贝尔和平奖在挪威授予了他。原因就是这位被称为“穷人银行家”的孟加拉人,在三十年中从借款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开始,发展了拥有近400万借款者、12546名员工的庞大乡村银行网络。他的银行有1277个分行,遍及46620个村庄,还款率高达98.89%,他用实际证明了“穷人比富人更讲信用”。 如今,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机构效仿格莱珉银行的小额贷款运作模式。美国等富裕国家也成功地建立了格莱珉网络,使得反贫困项目有效实施。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尤努斯返回家乡时,数以万计的村民夹道欢迎。 尤努斯认为,穷人并不缺乏摆脱贫困的勇气与决心,贫困者的困难首先在于他们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借款,在于缺乏用以摆脱贫困的最基本物质条件,而小额信贷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打破信贷市场失灵的制度创新。 在中国,尤努斯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 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第10天,尤努斯受邀来到北京参加“中国——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国际研讨会”。中国银监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是否引入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局长黄毅:“我们是不是把这(孟加拉乡村银行)种形式,要把它引进到中国,要把它变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金融形式,我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从1994年中国首次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以来,已经在国内形成了三种模式:一种是由政府的扶贫基金开展的小额信贷;第二种是由国际捐赠等方式形成的民间小额信贷组织。这两种机构的最大特点是有扶贫的作用但缺乏后续资金。第三种是由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但是推广情况不太理想。从2006年10月开始,央行尝试了新的小额信贷模式,在山西等5省区开展了小额信贷公司试点,由私人出资,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但不能吸收存款。 可以说,摆在中国农民面前的这道金融难题,随着尤努斯的获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2007年一定会吸引各种各样的创新实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曾经对近2000个农户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约只有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仍是主要渠道。如何解决农民缺钱的问题?在“趋势2007”的峰会现场,来自广西欠发达地区——河池市的市委书记,提出了他的疑问。而他的疑问,引起了两位学者之间的交锋。 中共广西河池市委书记梁胜利:“我们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方,这方面体会更深。比如说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还有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资金问题。那么我们就想请问一下汤敏先生,您和林毅夫先生曾经提出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意在解决农村的资金问题,拉长农民农业的产业链。那么我想请问一下,现在落实的情况怎么样?”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我觉得在我们新农村建设里,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以基建为主,以投资为主。三农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而增收问题在目前,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或者最大的一个值得现在启动的就是农村金融的问题。实际上在过去20年里头,由孟加拉开始的这种小额贷款已经相当大的程度上突破了农村金融、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很多国家都非常成功。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应该急赶直追。这能够使我们的农村的情况有较大的变化。我跟林毅夫教授在两年前曾经提出一个想法,因为农村金融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金融部门,他担心贷款出去收不回来。实际上龙头企业对他的基地农户有很多的控制能力,信息非常的对称。这时候由龙头企业成立一个担保公司,我们把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变为四位一体,公司加农户,加金融企业,或者说农信社,或者说银行,再加上担保公司这种四位一体的方式。由担保公司给它的基地农户进行担保,比如农信社或者是农业银行给这些农民贷款,这个可能能打破目前这种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起码来说是一种尝试,现在我们正在跟一些民营企业家在云南进行试点。” 主持人:“我们看到海闻校长拿到话筒。”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我有一个问题,两个评论。一个问题呢,你们两位都提到说农村里面现在钱进去,但是它又大量地出来了,那么为什么?根本问题是金融机制的问题,还是有其它问题,说明农村不是钱不够,而是它留不住。人家不愿意投在农业里面,愿意投到其它更有回报率的行业里面。这是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钱进去了还要再出来?我两个评论,就是刚才汤敏讲的孟加拉的例子。我觉得中国和孟加拉现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为孟加拉基本上还没有到经济起飞和工业化的时候,它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而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经济起飞和工业化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农村里的钱(留不住),投资的主要回报不是在农村而是在非农业的行业里面。”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应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区,认为在农村的回报不高。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第一个,现在所有的农村都有非常活跃的高利贷。高利贷的利率可能40%甚至更高,甚至是百分之百的利率。而高利贷不是说现在刚刚有,是长期存在的。为什么高利贷在那儿能活跃,所以说明农村是有着大量的有高回报的这些活动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全世界的经验看来,所有的小额贷款和农村金融,之所以全世界在农村金融中能够取得突破,能够成功。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认为农村的贷款、扶贫的贷款一定要低息,所有的这些成功的小额贷款都是高息。一般来说,比城市的贷款要高出10%到15%左右,就是说10到15个百分点。孟加拉平常的商业贷款(利率)在12%、13%左右,但是它给农村,给贫困农民的贷款是25%左右。如果说它只贷了一年,那还情有可原,说老百姓不懂,他已经贷了20多年,而且不止他一家乡村银行,很多银行都这样做。全世界如果你要排最赚钱的银行,很奇怪的就是说,真正的汇丰、渣打、花旗这些银行,他们的回报并不是很高的。真正现在排名最高的前十个,反而都是做小额贷款的银行。实际上农村是有很大潜力的。农村的投资,问题是干什么回报不高?如果你光去种粮食当然回报不高,但是你贷款给他,农民绝大部分不是拿去种粮食的。很多东西你想象不出的活动,做小生意、出去打工,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他那个回报实际上都很高的。” 2007年农民贷款会不会更容易?您可以把您的观点告诉我们。当然,即将到来的2007年,一定会充满着这样那样的猜想,其中不乏涉及国计民生的宏观大事,比如:2007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会怎样?我们的进口出口贸易会怎样?我们的银行改革会怎样推进?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稍候继续寻找答案。 六、趋势2007:宏观经济形势的考验是什么? 在经历了连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人们对2007年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速度并没有太多的争议,但是,2007年经济运行真的形势一片大好,胜似闲庭信步吗?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目前整个经济运行当中,还存在着三个问题,或者叫做两个过快一个不平衡。所谓三过,一个就是信贷发放的增幅,还是处在过多,处在高位。第二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尽管有所回落,但是我们到(2006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是26.2%的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时期高0.5个百分点,仍然还处在高位。第三个过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我们的贸易顺差还是过大。为什么要关注三个过的问题呢?因为它是交织在一起,相互推动,它三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我们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就对银行的信贷提出了旺盛的需求。由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使银行流动性过剩,从而银行又有能力去支撑固定资产投资扩大规模。那么投资过大又会导致产能增加,产能增加在国内市场保持一定的规模状况下,就是要加大出口,加大出口的结果又是贸易顺差。所以这三个问题它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推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三个过的问题。” 七、趋势2007:贸易顺差会缩小吗? 到2006年11月,我国已经连续31个月实现顺差,仅2006年前11个月的顺差就达到1570亿美元。随着中国贸易的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越来越引人担忧,越来越多的人在疑问——2007年,是不是该减少出口?减少顺差?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我觉得贸易顺差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但是我觉得在解决贸易顺差的问题上,我们首先不能够说,我们要刻意地减少出口。刻意地减少出口不是解决我们中国贸易顺差有效的办法。我认为只要是我们的出口产品不是在浪费我们的资源,不是在污染我们的环境,我们就必须发挥我们中国的相对优势来不断地扩大出口。这是我们中国广大老百姓就业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国政府不断地增加税收的需要。当然我们中国的出口现在要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出口结构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增加那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这样的出口。” 八、趋势2007:银行会打什么牌? 在中国结束入世五年的过渡期之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是否会大举进入?中资银行怎么应对?整个金融业酝酿怎样的变局?这些都给2007年的银行业,蒙上了一层面纱。 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黄毅:“我们银监会将按照依法监管,按照国家基本法律的授权,然后清理过去与我们政府的承诺,与国民待遇,与外资金融机构和中资金融机构竞争的有关法律规定,从深慎监管的角度,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修订、清理很多与WTO规则不一致的,与国民待遇不一致的,与我们这个审慎监管不一致的一些法律法规。通过解决一致性问题,让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与中资金融机构实现公平竞争。” 现场观众:“我想请问目前金融机构并购趋势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参股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保险业也参股银行,那银行业里面各型各类的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多。这个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时代,为金融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新的风险?也同时带来什么样新的回报?”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当年之所以分业,是在1929年、1933年美国大危机的时候,美国人决定由于风险过大,证券商的垮台导致了银行的垮台,所以才决定分业的,从此很多国家都采取分业的体制。所以分业和混业的关键,我们认为它是能不能把风险控制住,或者说能不能把风险传递控制住。如果能控制住,混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就目前中国情况来看,我们认为,随着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用,风险实时控制已经是能做得比较好了。在这个情况下,是有这种混业经营的一个前景。我相信随着WTO的开放,更多外资银行进来,他们更多是混业经营的,也会推动这个过程进一步加快。” 对于2007年,我们的疑问和猜测,以及期待绝不仅仅是这八个问题,我们也真诚希望,2007年的八个经济预测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也期待您的精彩观点。当然请您持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我们将为您不断打开中国经济的问号。 本期主编:赵悦 编导:谢崑 实习编辑:于溪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22:03 重播:周二2:02 周日9:05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