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孤身老人邻家吃住六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11:54 东方早报
昨日下午2点半,久违的阳光洒在上海交大附属第九医院急诊病房里的每张病床上。但日光却把朱日升老人本就消瘦凹陷的面颊照得更加苍白。虽然插着氧气管,但老人的呼吸仍不平稳,瘦骨嶙峋的手背也因为多日输液而淤青肿胀。 他那有些浑浊的眼睛一直专注地看着周围病友享受家人照顾的景象。“我希望儿女们能来看看我,陪我走完最后一段路。”虽然老人的语气平静,一直守护在他病床旁的林萍萍母女却已眼眶湿润。 于心不忍:邻居与老人结“临时家庭” “从1990年老伴去世后,我就开始自己生活。”虽然因哮喘而声音微弱并时常间断,但朱日升老人在向早报记者回忆往事时,思路非常清晰。老人称自己在位于西凌家宅路的旧居里生活了10年后,由于年老体衰,加之有病缠身,因此生活逐渐无法自理。 他回忆说,在这10年期间自己经常受到邻居们的照顾。而曾经与老人共同在弄堂口卖牛奶的林萍萍夫妇,更是经常对他嘘寒问暖。“当我发现必须找人照顾自己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夫妻。” “2000年底的一天,老人突然来到我家说,希望跟我们一起生活。”林萍萍仍然对多年前那一幕记忆犹新。林萍萍说,当时全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面对站在眼前的这个孤苦一人而又满怀期待的老人,林萍萍坦言自己无法说不。“我于心不忍,不能把他推走。”林萍萍说。 虽然双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虽然朱日升当时就因哮喘而终日无法脱离氧气瓶。但林萍萍和丈夫在经过了几天的思想斗争后,最终决定把老人留下。 六年相濡以沫:热心邻居没有怨言 朱日升说,自己虽有一对子女,但从2001年至2005年,两人仅来看望过一次便再无消息,更没有经济援助。而林萍萍全家人从没有动过把老人推走的念头。“只要我有口饭吃,就肯定让他吃饱。”而她23岁的女儿徐颖说:“吃住行都在一起,朝夕相处,我们已经和至亲没有任何分别。” 早报记者在位于西凌家宅路的林萍萍家看到,40余平方米的房间挤了三张床。房间内除了电视外,几乎没有其他家用电器。衣物杂货更是把本不宽敞的空间堆得几乎无立锥之地,一个医用氧气瓶也占用了不小的面积,厚厚的诊疗单记录着这个临时家庭七年的艰辛历程。在简陋的房间内,早报记者发现了堆在老人床头的新鲜水果和饼干。 而隔壁邻居刘先生也表示,林家几年来一直照顾老人。“他们把老人照顾得很好,非常不容易。”刘先生认为,六年的悉心照顾即使亲生儿女,很多人也无法做到。 “他们全家从来没有埋怨我一句,对我照顾得非常好,我无以为报。”朱日升把穿在身上的两件厚毛衣向记者展示,证明自己与其他老人一样可以吃饱穿暖。他说,由于自己的退休金几乎全部用于治病,因此日常生活基本全部由林萍萍家“埋单”。 老人病重:盼望得到儿女关怀 本月16日,老人因哮喘病发再度病重。此时,他再次向林萍萍一家提出了希望儿女前来探望的意愿。“我希望他们能来看我,为我尽最后的孝心。”而林萍萍告诉早报记者,几天来全家人一直不停拨打老人儿女的电话,但始终没有回音。 而所属的西二街道工作人员向早报记者透露,几天前,老人儿子向其反映,自己愿意照顾老人,但由于林萍萍一家不同意他带走老人,因此他希望通过居委会解决此事。 “血浓于水,老人现在最渴望得到的是亲情。”林萍萍透露,目前自己已为老人支付了2万余元的医药费。但她表示,即使老人儿女不能支付费用,自己也非常希望他们给老人带来心灵的宽慰。“即使老人儿女无法支付医药费,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来看望老人。”昨日下午早报记者一直尝试拨打老人儿子的电话。但截至发稿时为止,电话仍然未能接通。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