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种杨树会造成湖区植物单一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06:58 中国青年报

  刺眼的杨树林、迷魂阵

  由于干旱,大面积洲滩暴露了出来,这让一些热衷于大面积种植杨树的利益机构很是欣喜。

  本来,杨树就已经成为了湖区刺眼的风景。记者穿行于洞庭湖区的几天,随处可见杨树成林,在原本是洲滩的平地上,一片接一片,排列得整整齐齐,甚是壮观。杨树是经济型树木,生长期短,可用来造纸,一些企业和个体承包户看重了洞庭湖区的大片土地,因此,大面积租赁洲滩种植杨树。

  蒋勇说,杨树引入洞庭湖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栽植面积还不是很大,但近几年来,由于洞庭湖湿地土地肥沃,杨树生长迅速,作为造纸原料可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再加上1998年大洪水以后,洞庭湖每年在洪水期水位并不高,且淹水时间越来越短,因此杨树越种越多,现在整个湖区已有百万亩之巨。

  2004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在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湿地使者行动”时,就针对洞庭湖的杨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作过调查,自此之后长期关注。他们发现,栽种杨树的前1到3年,由于树冠较小,对阳光遮蔽作用不大,因此,林下的草本植物种类还比较多。但到第5年左右,杨树开始封闭成林,林下种类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很多草本植物会逐渐消失。如果封闭度进一步增大,草本层会变得较为稀疏。“这些洲滩,在丰水时节本来是鱼类的产卵区和食物来源区,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肯定会对湖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

  而且,他们还发现,由于受利益的驱动,原本在高位洲滩栽种才能成活的杨树,被大面积的栽种到了水草滩涂相间的低位洲滩。为了保障杨树不被淹死,承包商们采用机械挖沟抬垄的方式大面积的进行工程造林,极大的危害了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安全。

  蒋勇说,如果将杂树伐光,改种杨树,建新农场丁字堤上的那300多只夜鹭,就再也不会在那里栖息了。

  如果说大面积种杨树会造成湖区植物单一化和湿地生态功能的萎缩,那“迷魂阵”、电打鱼、竭泽而渔等,则是对洞庭湖区水生鱼类资源的最大伤害。

  环形洞庭湖数天,记者发现“迷魂阵”处处可见。在有些水域,“迷魂阵”星罗棋布,固定“迷魂阵”的竹篙密密匝匝,远望有如刺猬背上林立的硬刺。

  蒋勇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外国专家来到洞庭湖考察时看见满湖的竹篙林立,一本正经地提出建议,请不要在湖区栽种竹子,那样既不能成活,也不利于鸟类的栖息。其实他是误认为这里是在栽种竹林。

  而网下则是鱼类的坟场,大鱼小鱼通收,无可逃脱。这种“如同开矿式的掠夺鱼类资源”的方式让刘帅极为生气。2006年10月,他曾在西洞庭湖的打靶台遭遇了一个“超级迷魂阵”,绵延了七八公里,一眼望不到头,他一气之下点火就烧。

  不仅如此,电打鱼也是湖区常见的捕鱼方式。洞庭湖有许多深潭,是许多大型鱼类过冬的场所。这些深潭里的鱼,用网是网不到的,有些人就想方设法用电打鱼,将这些藏在深潭下的鱼用电轰出来打死,由于电压电流强度大,无论大鱼小鱼甚至躲藏在泥土里的螺蛳蚌壳也难遭厄运。即使有些鱼暂时没有被打死,也因为电流的打击而丧失繁殖能力。

  刘帅也看到了大规模的电打鱼,一连十几条船全副武装组成打捞队,公然与渔业执法部门对抗,而打出来的鱼大部分都是尺把宽的小鱼。

  2006年12月底,蒋勇接到举报,说在某地发现了一只死了的江豚,管理站将它搬回来,仔细检查发现,这是一条没有任何疾病和外伤的健康江豚,“肯定是被电打鱼打死的。”

  洞庭湖边的渔民反映,2006年7月开湖打鱼后,他们基本上没捞到过什么大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5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