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重在提高就业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

  200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但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却没有提高,教育部指出,2006年大学生的待业人数将达到百万人。而上海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同时,2005年上海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本科生,达到了94%。虽然高职生和本科生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也不能“以就业率论英雄”,但是高职生的就业率上升却能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些启示。

  虽然上海市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与往年持平,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成为“两会”期间

人大代表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张文荣代表在会前就作了充分的调查,并向大会递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并建议,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会前,张文荣代表通过问卷形式对全市20所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大学生缺乏“专业相关技能”是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仅次于“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排在大学生素质欠缺的第二位。而在另一项调查中,“专业水平”被2006届毕业生认为是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张文荣代表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正规科学的就业技能与意识培养”;“大学生毕业期间,社会上没有正规的实习机构和监督制度”,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据他调查,虽然有7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实用技能培训非常重要,但是他们对于学校提供的实用技能培训的满意率却只有13%,有64%的学生认为一般,有2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张文荣提出,缺少经过专业培训的大学毕业生,不但给就业带来严重压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与经济增长。

  张文荣建议,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地设置一些新的专业以供学生选择,同时增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以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结合的实践和培训机会。教学要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把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还应该出台相关的法规,让实习制度名正言顺。

  本报记者姜澎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带来就业压力,图为招聘会上的场景。(资料图片) 戴焱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