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江苏以省直管县财政方式推行扩权强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04:57 东方网 (来源:东方早报)
“市管县”模式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国家社科基金管理项目“扩权强县与市管县体制改革研究”的承担者孙学玉昨天向早报记者透露,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年鉴的统计发现,“市管县”实施后,“国家转移县乡财政”与“县乡上交财政”之间的差已从1980年的“正160亿”变为1999年的“负1600亿”,孙表示,三农问题的存在与市管县体制有直接关系。 对此,江苏省选择从“省直管县财政”的方式寻求单项突破。早报记者昨日从江苏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获悉,2007年江苏将全面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省长梁保华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市管县”将退出 江苏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基本完成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做好强县扩权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十一五”期间实行“省管县”的序幕。 但在去年7月召开的一次“不公开”、全省范围内的“省管县”会议之后,有关江苏“强县扩权”的声音逐渐削弱。省委政策研究室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来自省辖市一级的压力很大”。据悉,当时拿出的“下放几十大类共四百多条等项目审批权和人事管理权”的方案被“搁置”。“发展的规律显示,权力逐步下放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孙学玉向记者表示,“市管县”模式在计划经济年代曾起到积极作用,但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在孙学玉看来,以“权力到哪里,经济运行到哪里”而诞生的“市管县”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正逐步失去权力中心的功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交通便捷、降低成本等为条件的‘快—慢’竞争模式”。孙表示,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没有一个国家有成功实行“市管县”的先例。 “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 孙学玉认为,“所有推进的改革最好符合三个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强烈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平稳期;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层次看,江苏仍然存在苏南、苏中、苏北的阶梯式差异;再者,江苏近年来经济运行平稳、社会发展稳定,因此与其他省份放权模式不同,江苏选择的是以省直管县财政的模式逐步推进。“这样一来,学界最早提出的“‘强县’扩权”之概念在江苏就转为了“‘扩’权‘强’县”。“先从财政权入手,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是省管财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关键的一步。” 利益面临重新分配 市的出现,其弊端主要体现在“省对县转移财政时的截留和市对县财政的抽头”,另一表象则在于“项目审批权限的放缓”,因此实现省直管县财政,也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孙学玉表示,从“正160亿”到“负1600亿”,可见“抽血”之严重。规费纳入财政实行统一预算后,则加强了省对县的管理,促进了省县之间的直接联系,实现了“钱”的更合理分配。江苏省一位副省长在本次“两会”上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省管县”的问题集中的焦点在于“干部管理权”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上。 早报记者 王海平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