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亟待为桥头工建设专业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14:10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 (记者 武峰)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桥头是他们常年的职场,千家万户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虽出身农村但大多略有小技,被称为“手艺人”。

  大到盖凉房、装修家,小到刮腻子、刷家、通下水,市民们干不了又离不了的小活都在他们承揽范围,他们是介于农民工和城市人之间的“边缘人”。记者认为,解决“桥头工”问题,一是建“用工超市”,二是“网上揽活”,但“网上揽活”不现实,如何让“桥头工”不再站在室外才是关键问题。

  他们神态憨厚而略显小精明,真正的市民生活却与他们相距甚远;他们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因子,却又是城市难以挡住的残破风景,让市容、交通部门头疼。

  2007年,呼市市容局再次把他们纳入整治范围,如果政府部门在市区各地建“用工超市”,让“桥头工”在场内等待“务工”就更好了。这个群体正在或将经历着怎样的变迁。

  “桥头工”源于历史上的水旱码头的临工,呼市的市民习惯于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干不了的只要上桥头一站,应者围来一大片,只要你随便挑。

  呼市街心桥都会见到他们的身影,到底有多少“桥头工”?非官方统计足有上千人。

  他们怎样在城市生活?他们带给城市什么?城市又给了他们什么?“两会”期间,随着委员、代表们对农民工的关注,记者走进这个人群,作一探访。

  ★现象:“桥头工”遍布全市

  呼和浩特市的“桥头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时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填饱了肚子但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一些嫌种地累又交各种税赋,有一技之长的匠人(手艺人)便带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呼市,他们大多来自和林、察右中旗、卓资山、武川等地。他们凭自己的一份油工、木工等手艺在闹市立住了脚,随后,呼亲引朋,越来越多的匠人加入到这一群体。

  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桥头遍布了呼市的东西南北,最早形成的规模的是位于回民区的新华桥,这里常年站桥头就有不下300人,挨着的便是胜利桥、公主府桥,这里的“桥头工”约有200人;原来在将军衙署附近也曾形成过站桥头的,自从新建鼓楼立交桥以后,这批人迁移到了现在的内蒙古

医院附近,这里也有100多人,这几个地方是“桥头工”的主要集中地,剩下都是零散的也有200-300人。

  ★调查:年关是最挣钱的时节

  记者在新华桥采访,一下子围上一伙人:“刮腻子?刷家?需要油工还是木工……?”记者说明来意,一位自称是“老木匠”的察右中旗人刘三毛和记者谈起他这18年。1990年,刘三毛单枪匹马来到呼市,在同村一个油工的帮助下,来到了新华桥,那个时候,钱好挣,城里人不懂行情,我们这帮人说了算,要多少给个差不多,我第一年干了个7个月挣了3000元,那时的3000元呀,老刘说着兴奋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时的辉煌。

  随着进城找工者的增多,站桥头的同仁的信誉度在呼市市民中越来越差。漫天要价或是干到中途涨价的现象时有发生,“桥头工”在进入到21世纪逐渐被市民认为是一种奸诈民工中的代表了。“只有到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找‘桥头工’”,一位市民说。

  每年一到年底是“桥头工”最忙碌的季节,这里的一个油工王三告诉记者,仅这一腊月就能挣个几千块钱,一到腊月二十五六,再上桥头找个刮家、刷家的难。

  “然而再过10年20年我们还这样,离城市人的差距永远挺远,只是给孩子们有个安落”,刘三毛说。

  ★隐情:无奈之中的选择

  同刘三毛一样,成千上万的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桥头工”仅是其中的一个独特群体而已,记者在瑟瑟的寒风中询问一位看上去比较年轻的“桥头工”小张,“为何不去职业介绍中心找工作,或是去劳动力市场?”他说:“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应聘时要看这证、那证,我们啥证也没有,谁肯要,再说还收费,我们在这儿多自由,雇主选我们,我们还选他们呢,看不对的人谈多少我们也不给他干,以防被骗了工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桥头工”和雇主之间成交是互相“相面”,也不签什么合同,但市民普遍反映他们出手快、利索,干完拿钱走人,不像找一些

装修公司出了质量问题扯皮,浪费不少精力。

  从2000年开始,市民们就开始在不经意间发现桥头上逐渐出现了女性的身影。

  她们是曾经是村庄里的看家人。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丈夫又常年在外的现状,这些农村妇女也萌动了进城的念头,“最起码孩子能在大城市念个书,将来也不会像我们大人一样受苦。”刘瑞芬这样对记者说。

  刘瑞芬是武川县二份乡的农民,两个孩子,由于近年来国家取消借读费,他的两个孩子的学费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他们一家四口租住在呼市府兴营一民房内,每月房租70元,两个孩子在府兴营小学念书也花不了多少钱,闲暇时,她就骑自行车来到离家不远的公主府桥,“有时揽个打扫家、擦玻璃的活,一天也能挣30-40元,比在村里强”,刘瑞芬觉得站桥头这活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那么多人来,也就不觉得害羞了。

  ★管理:最好有专业的市场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成群的“桥头工”站在路边,手中的烟蒂和杂物随意丢弃,随地吐痰,桥头一角成了露天厕所……在海西路居住的赵女士气愤地对记者说:“每天路过这里,一股刺鼻的尿味冲过来,尤其到了夏天,这里更是污秽不堪,有的‘桥头工’还故意冲着女同志撒尿,太没有公德了。”

  回民区城监大队的一位协管员说,对这些“桥头工”市场的管理较难,执法人员一来,他们一哄而散,刚走又重新聚拢起来和你打“游击”,除此之外,一些“桥头工”拉帮结派,强揽业务,有的还成了桥头上的“霸头”,给社会治安和交通带来很大的影响。

  回民区交警大队医学院岗勤的一位交警介绍:他们曾配合市容局数十次对新华桥的“桥头工”进行集中治理,甚至于驱散过,但都不见效。“今年是自治区60周年大庆,对于‘桥头工’的治理工作也是我们的重点。我们一方面不能单纯地置他们无以为生,另一方面还得引导他们进入正规的劳务市场。”记者在呼和浩特劳动保障局采访时,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支招:“桥头工”可望成为“炕头工”

  在自治区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民盟内蒙古区委钱灵犀指出:农村劳动力虽然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城市就业结构很难容纳农民工。调查表明农民进城后获得工作的途径,自己盲目探询或“桥头”蹲点的占57%,在调查对象中,几乎没有人去劳动力市场找工作,在对呼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发现,用工招聘最多的是第三产业,占到59%,二产16%。需求量依次为营销业务、文员、管理、技术员、服务员、工人,大都不适合进城打工农民的现实文化结构。

  钱灵犀委员提出,尽快取消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性限制,给他们以平等的就业机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日前,我们又看到了可喜的一步:呼市市容局在全市各“桥头工”聚集的地方拍照搜集信息,将全市“桥头工”统一纳入城管便民服务系统中,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整改不仅解决了市民、各单位雇工难并没有安全保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全市“桥头工”不再风吹日晒,只要到市容便民服务中心备案,用手机、

小灵通加入市容局为他们开通的免费用工短信息平台,就能收到各类雇工信息,“桥头工”坐在家中就能轻松接活赚钱。这样既消除了用工人员的安全隐患又降低了“桥头工”对交通和市容的影响,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资深研究员阿尔泰指出:政府大力进行纳入机制、户籍、社保、医保等改革,只不过是让农民工进入城市安居乐业提供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融入城市,这不仅仅是一个乡里人到城里人角色的转换,还是一有精神、文化、价值观转换,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过程是需要农民工本身和社会群体共同来营造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