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船身碎木见于南中国 沉船可能由广东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09:18 南方新闻网

  南海Ⅰ号或是广东造

  清淤打捞出的船身马尾松碎木多见于南中国,部分异域风格物品同时出水

  打捞南海Ⅰ号

  昨天中午12时许,本报记者与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局、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等有关方面领导,从阳江东平镇码头,乘坐“德华”号船,登陆“南天顺”作业船,实地感受这条工作母船的繁忙与艰辛。之前,考古专家刚刚从作业人员打捞出的南海Ⅰ号船身木屑判断,古沉船的出生地可能在南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探摸工作春节前完成

  “这是‘南天顺’探摸‘南海I号’十几天来,遇到的最好的天气了!”。还没登陆“南天顺”,“德华”号的船长陈进保高兴地对记者们通报。

  中午11点半,冬日暖阳高照,海面上波光粼粼,气温约24摄氏度,浪高约1米,有轻微薄雾。

  这样的天气正是探摸作业的最佳时机。众人登陆“南天顺”时,船上是一派忙碌景象。此次探摸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南海I号”的尺寸进行再次核实,同时清理凝结物,采集泥样,并且采用气升法抽取古船周围的泥沙,找到左右舷,用滤网进行过滤以防止文物遗失,此外,还要确定船头船尾的位置。

  总指挥王仁义介绍,1月15日,“南天顺”和“德华”船组从广州出发,到阳江海域对“南海I号”进行详细探摸。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直到19日才在古沉船上布好锚,开始水下作业。工作人员现在最希望这样的好天气能一直持续下去,争取在春节前完成探摸作业。过年后迎接他们的是“攻坚战”——整体打捞“南海I号”。

  为沉井采集泥样

  在“南天顺”上,钻探机、吊机、发电机组等大型设备轰鸣工作着。王仁义说,从昨晚开始,天气好转,工作人员立即开始进行水下钻探与取泥样的工作,“他们已经干了一个通宵了。”

  丁文俊是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工程师。从前天晚上开始,他和同事们已经取了5个泥样。别小看这些黑糊糊的泥沙,“在海水里,不同深度的淤泥,其硬度不同。淤泥越软,灵敏度越高。这些泥样将送回广州进行数据分析,测算出其承载力。这些数据将为沉井设计制造、以及下压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

  丁文俊介绍,他们对泥样采集,运用液压静力触探仪进行静压。按照计划,他们还将进行泥面下50米的深钻孔取样,为打桩固定沉井提供依据。

  蛙人入水测量船长

  昨日中午1点多,广东省考古所研究人员张松与水下摄影师董国亮穿戴好潜水设备,纵身跃入水中。十几秒后,他们触摸到“南海I号”的船舷。可惜,摄影效果并不理想。

  按照“南天顺”上最年轻的潜水员李怡斌的描述:海里一片黑暗。由于正在进行抽取淤泥作业,水下能见度仅有50厘米。

  “水下作业全靠潜水员,只要海况许可,就有潜水员下水作业。”王仁义告诉记者,“南天顺”上有17位职业潜水员,每天平均约有10个潜水员下水作业。每次作业约一个小时。到目前为止,他们累计作业时间已经超过4435分钟。

  潜水员们要清除“南海I号”上的凝结物,还要运用特制的工具,准确测定船长和船宽,为沉井的设计制作提供依据。

  王仁义告诉记者,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等高科技设备,目前已经确认“南海I号”船头的准确位置。不过出于安全考虑,它的具体坐标不能对外透露。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7,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