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吐鲁番洋海古墓发现2500年前葡萄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15:58 乌鲁木齐晚报

  考古人员在距今约2500年的新疆吐鲁番洋海古墓中发现了一根保存完好的葡萄藤。这根古葡萄藤深褐色,扁的藤略有弯曲,长115厘米,最大径2.3厘米,藤上有5个芽节。专家认为,这根葡萄藤的具体年代应在公元前500年前,这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

  吐鲁番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吐鲁番地区种植葡萄最早的实物见证。”

  李肖说:“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葡萄的传播不是用葡萄种子,而是靠葡萄藤来无性繁殖的。所以墓主人要带一根葡萄藤到另外一个世界去种葡萄,然后继续安享葡萄美味。”

  吐鲁番位于天山东部的山间盆地,以其独特的气候和特有的沙质土壤造就了悠久的种植历史,这一点在考古中也得到了印证。历年来,吐鲁番出土的葡萄实物标本是新疆发现有关葡萄文物最多的地区,证明从东汉至唐高昌王国时期,吐鲁番地区种植葡萄就已十分普遍。

  在洋海古墓群其他古墓的发掘中,再没有出土葡萄藤。考古专家推断,出土葡萄藤的古墓墓主有可能是最早掌握葡萄栽培技术的“园艺师”。

  由于这根古葡萄藤保存完好,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从中找出跟现在葡萄的一些亲缘关系。李肖说,“如果有可能提取出活体DNA,将有助于我们复原出约2500年前的葡萄品种。”

  洋海紫草果实——不厌其烦中的唯美追求

  洋海墓地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木桶上,约300粒比芝麻稍大的小花紫草白色坚果被有规则地粘贴在木桶外口沿处。考古学者在研究后说:“这是古代洋海人唯美追求的匠心所在。”

  洋海一号墓地23号和81号墓葬发现的这两只木桶形状及大小相似,直径16厘米,高17厘米,外壁呈砖红色。一只木桶外壁上线雕着鹿和北山羊,北山羊一副快跑之后猛然站住的姿势;卧着的鹿引颈长鸣,像火焰般向后展开的鹿角夸张华丽。另一只木桶外壁一周刻有9只奔跑中的北山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相比这些简单而生动的绘画,红色桶壁上粘贴的白色植物果实更让考古学者惊讶。“这些被用作装饰的白色果实每枚仅有3毫米左右,呈三角形,又被细致用心地整体排列成规则的倒三角形,且每一枚果实的顶部都指向桶的下方。整体是由若干倒三角形小果实组成一个大的倒三角形。”吐鲁番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说。

  这些长不足3毫米的白色小坚果均来源于小花紫草,这是一种自然分布于欧亚大陆上的紫草属植物,果壳坚硬,具有白瓷一样的光泽,且富含碳酸盐,不易腐朽。

  李肖介绍说:“用植物果实粘贴成装饰图案在新疆考古中并不多见。”2003年出土时,23号墓室木桶上粘贴的种子仅剩4颗,81号墓室木桶上保留297颗。后经

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碳14测定,这些果实距今2500年左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洪恩博士认为:“将那么多比芝麻稍大的种子粘贴成规则的倒三角形实属不易,费工耗力,没有极大的耐心恐怕难以完成。为装饰这个并不算大的木桶下这么大功夫,可以看出古代洋海人对至美境界的追求近乎奢侈。”

  洋海木桶——动物木刻为岩画断代找寻证据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古墓群中出土的木桶上的动物刻画,令考古专家联想到大量存在于天山、阿尔

泰山中难以确定年代的古岩画。

  洋海考古中陆续发现十余件木桶,大部分都有与岩画风格相似的动物刻画,阴刻、线刻的动物种类丰富,有北山羊、盘羊、马、狼、虎、狗、梅花鹿、骆驼、野猪、麋鹿、鸟等。

  “洋海这些存在于约2500年前的木桶,或将成为新疆岩画断代最有说服力的佐证。”多年从事考古学研究的新疆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认为。

  “奔跑的北山羊、昂首站立的老虎、争斗中的狼……与岩画类似的不仅是动物的种类、形态和刻画手法,还有布局。”吕恩国说。有动物刻画的木桶上,很多动物都是成组分布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比如有的是狼和北山羊的组合,有的则是骆驼、野猪、麋鹿、岩羊的组合,还有两只正在争食的狼,弓背龇牙栩栩如生。吕恩国认为这和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发现的岩画很相似。

  岩画断代是困扰学术界的一大难题,确定岩画的雕刻时间缺乏可信的技术手段。它不像洋海墓葬中的干尸,可以通过碳十四测定大致年代,也可以用考古学方法来研究其相对年代。目前洋海墓地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3000年至2000年。

  作为远古时代人们思想文化的载体,在新疆的山地、草原地区有很多岩画分布。其主要记录的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生育、放牧、狩猎等内容,但其年代一直没有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宽泛来说,新疆岩画绝大多数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

  “洋海墓地的延续使用年限恰好就在这个年代的框架之内,岩画画面上的动物种类几乎在洋海墓地出土的木器中都能找得到。因此,对洋海墓地器物上动物画的研究将是解开难题的钥匙。”吕恩国说。

  洋海彩陶纹饰——赋予易碎陶器以织物的韧性

  在洋海古墓中出土的500多件彩陶中,大多数的口沿上都绘有连续密集的三角纹和垂帐纹等图案。寓意何在?

  考古专家认为,在萨满教盛行的时代,古洋海人发现纺织物不易破碎,不怕摔,而陶罐正好相反,于是他们将织物上的图案绘于陶器之上,希望借此赋予陶器不易破碎的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新疆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在查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后发现,洋海陶器上的纹样几乎都能在纺织物组织结构图中找到对应的图形。

  “大量出土实物上的三角纹样几乎成为吐鲁番地区洋海古墓的一个文化特征,洋海彩陶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三角纹样,各类大小形态的彩陶器皿上几乎都有三角或菱形图案,尤其是内外口沿上绘有三角纹样的陶器占到90%以上。”吕恩国说。

  古洋海人偏爱用三角形纹样的习惯同样在服装饰物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洋海古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毛织衣物残片有斜纹、平纹及印染过的红色菱格纹,“这些织物多以三角纹、棋盘格纹、网纹和菱格纹的形式反映在彩陶纹样上。”吕恩国说。相同的图案,不同的载体,这也许是在暗示二者间有着神秘的联系。

  洋海墓地发现的彩陶绝对年代为距今3000年至2000年。陶器器型有釜、罐、杯、壶、钵、盆、豆、双联罐等,绝大多数为红地黑彩,也有在一件器物上用黑、白、黄三色绘成复合彩的。

  新疆彩陶主要分布在沿天山的中部地区,在南疆的昆仑山北麓一带少有发现。研究人员认为,洋海彩陶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使其成为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的中部天山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彩陶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着当地早期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意识。

  洋海穿孔头骨——史前开颅手术治疗头疼顽疾

  在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已发掘出土13具有穿孔的头骨。每个头骨上都有1-5个或圆或方的透穿孔洞,最多的一个头骨上竟有7个穿孔。这些穿孔孔径一般在1厘米左右,孔壁上留有尖锐的刃器凿刻的痕迹。孔眼没有固定位置,在头骨上或集中或分散。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在对头骨进行细致研究后认为,这些穿孔很可能是出于医疗目的。“可能是他们在山上放牧时从马上摔下,或是攀岩时跌落,造成颅内损伤淤血。”因为穿孔的颅骨上大多有外伤。

  吕恩国说:“洋海部分穿孔头骨的穿孔处有骨组织愈合以及新骨萌生现象,说明是生前穿孔。”

  “现代开颅手术也是打孔,手术创口大小基本与出土头骨上的人工开孔相仿,取出压迫物或释放颅内压,缓解病痛救治病人。古代巫医不分,洋海的古老开颅术带有很大的巫术成分。”吕恩国认为。

  头骨穿孔现象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发现,且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为了保存尸体,有的认为可能是为了治疗某种顽固的头疾,有的则认为是为了取下一块头骨片,用来避邪。但考古人员很快推翻了取骨避邪的说法,因为在整个洋海考古中,没有发现可与之对应的颅骨骨片的实物。

  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巫医不分,由于人们不了解招致疾病的原因,往往认为病痛是妖魔鬼怪或者邪恶的魔法造成的,所以治疗就涉及到运用仪式和符咒以及颅骨穿孔和药物。实施这种手术是为了缓解损伤对颅骨影响以及无法治愈的头痛,也可能曾经被用来驱除绦虫的幼体。

  吕恩国说:“有理由认为,新疆目前发现的颅骨穿孔符合最后一种解释:病痛是邪恶的妖魔鬼怪作祟,所以要治疗就必须运用仪式和符咒,以及颅骨穿孔和药物。而这正是萨满教巫师的拿手好戏。”

  在洋海墓葬出土了萨满巫师干尸并发现了大麻等昏迷药。这一切似乎说明:距今3000年至2000年的洋海,萨满教巫师在熟练地运用开颅术解除患者的痛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